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一书是陈夏红先生整理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口述形成的自传。
暂且不说书的艺术造诣,单是阅读江平先生的人生经历,也足以使得自己的心情得以振奋,让我孤寂的心得到了慰藉,而且使得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江平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少年时过得还是不错的,在崇德中学毕业后,就到了燕京大学的新闻系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新闻是充满热情的,能够激发人的兴趣。
但是,后来偶然的机会他转去学习法律,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不过这是后话。
当他在读书的时候,正是抗力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要深入了解当时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就必须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与举止。
被国家挑选成为留俄学生,他们先在喀山大学学习法律,在喀山大学,许多的留俄人员都感觉心有不甘。
为什么?因为喀山大学离俄国首都莫斯科还是有点距离,而且喀山大学的知名度,教学师资、教学质量不能与莫斯科大学相比,作为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心有不甘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在喀山大学,江平先生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及不满的情绪所影响,依然是认真的学习,抓紧可以利用的每一个时间来学习和巩固知识,学习俄语,为的就是将来能够更好的贡献祖国。
想到自己,心中就不免有些惭愧之意,我如今的学习环境相比于那时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我没有专心于学习之上,把大多的心思都放在了别的地方,没有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不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所以我感到这是一种羞耻。
回到中国后,如他所愿,江平先生进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教学,他走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岗位,教书育人。
不过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有些复杂的,而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教师行业不到一年,因大字报事件及一些相关的言论,就被灌上了“右派”的称号;结婚一个多月,由于“右派”的身份,老婆离开了他,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他老婆就另嫁他人了。
在我看来,江平先生当时是感情与事业两失意的时候,而且可以说是处在人生的最低谷,拖着右派的帽子,他要下放到农村里面去劳动,每天没昼没夜的干,是超强劳动程度,就在他下乡劳动其他,他不幸的受伤并且差点丢了性命,变成残疾后,一般人会灰心丧气,有些可能想不开,但江平先生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用他自己的话说,困难是对弱者而言的,一个坚强的人不会给所谓的困难所打败,他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完成了农村劳动。
熬过了“右派”的生活,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本以为雨过天晴,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他作为曾经右派的人,许多的活动都要受到他的身份的影响。
后来国家进入立法的阶段,由于江平是留俄学法律的,并且学习成绩不错,负责立法的人找到了他,一起共讨立法大事。
安稳的过了几年后,以为可以专心做学问,但是好景不长,遇到了十年的浩劫,浩劫使得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很多。
可以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十年是十分致命的,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而且这个十年是在他年轻力壮的时候,悲啊。
江平先生自己的话说,前后二十年的社会环境让他没法深入的研究法律的学
问,他觉得非常的遗憾。
19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周恩来总理仙逝,毛泽东主席也仙逝,文化大革命结束,知识份子的美好憧憬回来了,接下来的日子,国家主要是发展经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思想传遍了整个神州大陆,他的南方训话像春风一样沐浴着全中国,法制建设也驶上了快速轨道,立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江平先生的民主与自由的使命得以通过立法得以实现,伴随着中国的腾飞,知识分子的命运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法律领域,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从经济上来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以为搞了市场经济后,什么都会好起来,但是,越搞市场经济越发现,如今的市场不好管理了,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建设来维护;法律领域方面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法律制度得以完善,但相应的人员配套,法治建设,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跟上,所以,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及形成良好的制度,以达到法治社会的要求。
现代的社会,我觉得是应该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不能单独探寻各自的学科。
江平先生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他仍用他的知识与智慧引领着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用他毕生所学来回报祖国的恩情,想必,没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一个海纳百川的心胸绝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此,谨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江平先生致敬。
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