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选择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化。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应对不断加剧的金融竞争,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积极推动金融综合经营试点,经过十年的探索,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的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国实施“大一统”金融综合经营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各种机构在金融改革政策引导下,就金融综合经营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有效推动了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机构创新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综合经营的实现方式,其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
文章对我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探索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详细分析了全能银行、银行控股公司和纯粹型控股公司等各种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弱点,结合母合优势理论,指出相关型多元化的企业集团绩效水平显著优于无关的多元化公司。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为载体的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银行控股公司是在我国当前“分业监管、分业经营”体制条件下,最有效的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模式。
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1.政策支持金融综合经营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稳步推动金融综合经营试点。
2005年2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员联合发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试点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这就突破了“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要求,实现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融合的破冰。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2006年10月,保监会印发《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允许保险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股权。
2008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业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指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并鼓励金融机构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开展跨产品、跨市场和跨机构等创新活动,发挥综合经营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促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整体效率”。
2009年11月,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以股权投资形式设立保险类的子公司。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金融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跨金融子行业的综合经营,创造了条件。
2009年9月,财政部印发《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理若干规定》,第一次以国务院部门正式文件形式发布规范性文件,该规定所称金融控股公司,特指中信集团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以及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并明确规定适用于其控股子公司。
尽管《规定》只适用特定对象,但从政府角度明确认可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存在,并发出明确信号,政府要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
在这一系列明确的政策信号引导下,在收入多元化、风险分散化、获取协同优势、满足客户需求等诱因的驱使下,我国涌现出大量以银行、大型企业或资产管理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多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从事金融综合经营,并且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在政策引导下,国内各种机构积极探索,组建、改组形成了一批金融控股公司,推动了金融综合经营快速发展。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金融控股集团主要以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保险等为典型代表。
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进行整体改制,将其所属金融机构进行重组,设立“中信控股”,下辖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信诚保险等金融机构,中信控股是中国第一家准金融控股公司。
中国光大集团,经过一系列改革重组,目前现已发展成为业务领域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金融租赁的金融企业集团,形成“集团控股、法人分业、财务并表、业务协同”为显著特征的金融控股公司。
平安保险股份公司经过三十年发展、改制,目前控股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信托、平安银行、平安证券等,平安保险(集团)公司负责集团的战略、风控、资本运营,不再直接经营金融业务,实现了由单一的保险机构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转变。
200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财政部共同出资人民币70亿元,设立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从事证券、基金、保险、信托、银行等行业的投资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业务。
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在没有明确法律依据情况下,为了顺应金融改革与发展趋势,由中央政府特别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明确标有“金融控股”字样的公司,肩负着探索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的历史使命。
(2)以大型商业银行为载体的金融控股集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控股方式,涉足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在当前金融监管法律框架内实现综合经营,形成商业银行系的金融控股公司。
以交通银行为例,与施罗德集团合资设立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并购重组湖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设立交银国际信托;发起设立交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交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交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交银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发起设立交银康联保险公司。
至此,交通银行的金融业务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主要金融领域,成为具有金融全牌照的典型的金融控股集团。
银行系的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层面开展银行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开展非银行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这种模式下,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网点众多、业务规模巨大的优势,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
(3)由大型企业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国家电网、五大发电集团、中国石油、宝钢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深刻认识到产融结合发展的潜力,纷纷设立或重组相关金融机构,并在集团内设立专门机构实行专业化管理,进而形成一批企业系金融控股公司。
以国家电网为例,旗下原有财务公司,新设财险、寿险、融资租赁等公司,重组信托、证券、长安保险经纪、期货等金融机构,2010年12月,设立英大国际控股集团公司,统一控股管理旗下的金融机构,并将参股的广发银行、华夏银行的股权,划转至英大控股集团管理,通过控股公司实现对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管理,并将金融风险与国家电网公司的产业资产隔离开来。
英大控股集团背靠国家电网公司的强大资本实力和业务支持,以产融结合为目标,发展形成企业系金融控股公司的典型代表。
(4)由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而来的资管系金融控股公司以东方、长城、华融、信达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在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历史使命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探索谋求转型。
通过控股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子公司,形成金融控股集团。
目前,华融、东方、信达均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但没有形成对商业银行的控股。
没有商业银行的支撑,资管系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实力受到制约,其流动性较为脆弱,无法实现整个集团的规模化扩张,普遍存在母公司杠杆偏高、整个公司资本不足、风险较大的弱点。
(5)由地方政府推动设立的地方系金融控股公司以上海新国际金融集团为代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整合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信托、国泰君安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由上海新国集团统一管理,实现金融资源优化整合,在当地获得业务优势。
这类金融控股集团资本来源可靠,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由于其特殊的政府背景,在地方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重庆的渝富集团也是这一类金融控股公司的典型代表。
有学者研究指出,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机构,前文述及的英大控股以及新国际集团、渝富集团等机构,其本身并非金融机构,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讲,其并非真正的金融控股公司,只能称为“控股金融公司”。
笔者认为,这些机构是在我国探索金融综合经营过程中的产物,是由于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结果,其已经具备金融控股公司典型的特征,因而并不影响本课题的学术研究。
二、综合金融经营的组织模式依据金融综合经营主体的组织架构、业务范围的不同,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全能银行模式全能银行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允许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信托、基金、租赁、金融衍生品及其它新兴金融业务的金融综合经营组织模式。
该模式最早出现在荷兰,成型于德国,并在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大陆国家迅速普及。
1993年,欧盟实施《第二号银行指令》,确认欧盟各国可以通过全能银行的方式经营证券业务,依据“互相承认、单一执照、母国监管”的原则进行金融监管,全能银行模式正式被欧盟各国接受和采纳。
全能银行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全能银行模式的最典型特征是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与保险业务,均在同一法人内部,由相互平行的业务部门负责经营。
这种模式下,其优势是能够充分发挥综合经营的规模优势,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具有较高的经营效率;但其劣势也很明显,主要是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缺乏有效的隔离,容易产生不公正的关联交易、暗箱操作、滥用客户信息等问题,各类金融风险容易在内部传递;同时,给金融监管带来较大的挑战。
2.银行控股公司模式银行控股公司是指以大型商业银行为母公司,其下设立证券、保险、信托等独立法人机构,分别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银行控股公司模式下,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法律界限,银行业务由居于控股地位的母公司直接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及其它非银行金融业务由独立的子公司经营。
银行控股公司模式下,其最显著的优势是将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设立了严格的防火墙,有利于隔离相关业务风险,降低风险在内部传递的机率;其不利的方面,主要在于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协同效应受到一定限制。
3.纯粹型控股公司模式纯粹型控股公司模式是由居于控制地位的母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分别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的综合经营模式。
此种模式下,银行、证券、保险三者都是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互为并列关系,其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纯粹型控股公司模式下,各金融业务条线之间界限清晰,通过防火墙可以有效隔离风险,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相互干扰和影响较小;但是,由于控股公司并不直接掌握客户、渠道、信息、技术等资源,其综合经营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优势发挥受到较大限制。
三、基于母合优势理论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比较1.多元化经营的诱因与反思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和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资源基础诱因;二是从战略管理动机;三是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分散动因。
文章认为,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理论是母合优势理论下多元化发展的主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