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什么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关系
2、辩证否定观
(1)什么是辩证否定 a、自我否定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这是辩证否定的两个重 要特点 c、扬弃 (2)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3)承认和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3、否定之否定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具体道路
二、实践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功能
(1)创造客体价值 (2)优化主体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实验活动
三、自在世界、 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
1、什么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2、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1)哲学与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得出: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演变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
1、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探索 2、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 3、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什么是运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意识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社会劳动不仅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 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第一,生产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和 客观需要。 第二,社会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从而为意识的 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第三,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了意识 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1、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从意识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存 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意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的。 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何文模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主要 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政治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词源和词义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从本质特征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 统一。 2、从内容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3、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4、从功能作用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 批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有力武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 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1)这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 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 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是否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2、是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 3、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它们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什么是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3)承认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意义。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感性 的对象化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能动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三、意识的作用
1、什么是意识的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主动创造性。 (3)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4)对人的生理的调节和控制。
3、怎样正确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首要条件 (2)依赖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3)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根本途径 (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与所处环境的密切关系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2)时空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物 质的存在形式,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同物 质和运动的特性一样,时空是客观的,是不依赖 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 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形态和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而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4、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什么是现代西方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科技发展的高速度。 (2)科技运用的综合性。 (3)科技渗透的广泛性。
2、现代科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1)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 理。 (3)现代科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进步和发展。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最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 拓道路 d、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第一,部分质变,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第二,量的扩张过程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 b、现实意义
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2)重复性;(3)普遍性。
3、规律的类型和层次
(1)规律的类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 (2)规律的层次: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质 (2)量 (3)度
(1)凡物质皆运动 (2)凡运动皆物质的运动
3、相对静止 (1)什么是相对静止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1)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2)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空作为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 是不可分割的。
二、树立科学的态度
1、要确立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态度。 2、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 种错误倾向。
三、发扬优良的学风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主要的方法。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2、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 3、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回 答划分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整个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过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 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环节: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环节: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 “均衡论”。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1、什么是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客观规律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前提。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 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曲折的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1、系统及其特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3、系统论的哲学意义
四、坚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反对形而 上学的孤立观点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
1、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 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2、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的关系。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