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场调研报告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目录徐州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一.徐州市宏观环境1.徐州市概况:(1)徐州市行政区划:徐州市自1983年起实行市管县的行政新体制,现下辖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四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九里区五区。
徐州市行政区划基本情况统计表(资料截止2005年1月)区、市、县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鼓楼区/ 8 8 57 69云龙区/ 9 24 44 118九里区/ 14 26 36 98贾汪区7 2 98 54 690泉山区/ 10 / 77丰县14 / 360 8 1446沛县15 / 324 57 1349铜山县22 / 338 7睢宁县16 / 386 15 1767新沂市16 / 254 18 1571邳州市24 / 462 22 2088总计114 43 2280 395(2)徐州市地理位置:?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
徐州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土地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依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
(3)徐州市交通运输:徐州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沪、京福和连霍三条我国重要的干线高速公路在此贯通;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徐州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徐州,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
2005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运输方式货运量客运量绝对数(万吨)比上年增长(%)绝对数(万人)比上年增长(%)总计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14812303555586845532834011197202--------(4)徐州人口构成及发展:根据徐州2005年11月1日零时人口普查显示,徐州大市常住人口为883万人,人员众多,规模庞大。
其中徐州小市(狭义徐州)常住人口万人,它包括:云龙区、鼓楼区、九里区、贾汪区、泉山区五个区。
徐州小市各区人口云龙区鼓楼区九里区贾汪区泉山区总计面积(平方千米)118 212 98 690人口(万)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64岁人口为63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人民生活:①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2004年,徐州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5809元,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39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4021元,增长%。
2005年徐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比上年增长%,扣除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影响因素,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增长%。
②人均消费支出2005年居民人均居住类消费支出元,比上年上升%。
其中:住房装潢消费人均支出元,同比增长%,占住房支出的%。
③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05年,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比2004年末增加平方米。
在住房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显着的改善。
2005年底,城市居民家庭的住房成套率达%,从住宅类型看,住二居室住房的家庭比例最高,占全部户数的%,住三居室的家庭占%,住四居室以上的家庭占全部户数的%。
小结:①人口结构和城市发展程度紧密相连,徐州市目前仍属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购买力增强,对住房的需求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5)徐州市经济发展情况:经济总值:2005年,徐州市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提高个百分点,再创1997年以来新高。
徐州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亿元)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2005年第二产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2005年第三产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2004年的13:50:37调整为14:50:36。
2005年徐州产业结构示意图同时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总量占全市GDP 的%,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市GDP 增幅个百分点。
年末私营企业万户,新增4732户,增长%,总注册资本达亿元,增长%;个体户万户,新增万户,增长%,注册资金亿元,增长%。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
自2月份以后,全市价格总水平涨幅明显回落,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
小结:①徐州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面临较大发展契机。
②私营经济成为徐州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人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提升。
2.徐州市城市规划外部规划:打造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于2000年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为全省三大都市圈之一。
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市,共涉及8个地级市,其区域构成以江苏省境内为主体。
空间组织:核心层以50KM 为半径,包括徐州市区和铜山、邳州、沛县三县(市);紧密层以100KM 为半径,包括徐州市睢宁、丰县、新沂,宿迁市,商丘市的永城市,安徽的宿州市和淮北市,山东的枣庄市和济宁市的微山县。
徐州都市圈区位分析图徐州都市圈基本情况图小结:徐州大都市圈规划为徐州城市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目标,徐州市的城市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必然带动更多的外地人口过来定居。
内部规划:另一方面,根据徐州市的总体规划要求,徐州的东南部将建成一个全新的城区。
徐州新城区位于徐州市城市的东南部,东起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西抵拖龙山,南临连霍高速公路,北接故黄河风光带,总规划用地5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8平方公里,规划期人口20万,远期可容纳40万人生活居住,其中大龙口水库周边地区10个平方公里为新区起步区。
徐州新城区建设是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圈、五轴、四个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解决徐州市由“单核心、摊大饼”式的发展向“双核心、五组团”城市空间结构转变、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满足未来建设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在目前老城区已没有发展空间的情况下,发展新的城市中心,对于提高城市的区域服务功能、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徐州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徐州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第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东陇海产业带的支撑点和陆港经济的产品集散地,必然需要一个能为整个区域提供强大的服务功能、区位优越、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核心地区。
新城区选址在京福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两大交通干线的交汇点,通过城市快速干道将高速交通直接引入新区中心。
新城区东北紧临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客站,东南距观音民航机场仅20余公里,因而具有极为便捷的区域快速交通条件,这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汽车时代提高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效率、构筑1小时紧密城市圈、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吸引作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徐州成为南、北、东、西大城市之间的“平衡点”和商务、会议活动的优选地点。
由于距离老城中心仅8公里,可以借助老城以及北部的坝山片区和西部的铜山新区建立高标准的服务设施,尽快形成核心的服务功能。
新城区依托大龙湖和故黄河风光带,西靠托龙山脉,东南紧临吕梁山风景区,可谓山水天全、自然风光秀美,可以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复合型的网络状生态结构,加上良好的地势和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开阔的发展空间,将使其成为面向区域、服务周边、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
按照徐州市新城区发展目标,至2020年,该地区将成为以现代区域交通为依托,以商贸、金融、文化、信息、会展、教育、居住、高新产业等为支撑的设施完备、环境良好、风景优美的城市新区,同时也是徐州市新的“门户”和“窗口”,是徐州市对外联系的口岸,是徐州市作为区域型中心城市对外服务的主要城市组团。
起步区作为新城区建设的起点,担负着沟通老城联系、建立基础设施、聚集人气资源、确立形象定位等重要责任和功能,起步区建设直接影响着新区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是整个新城区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
小结:徐州新城区的规划对徐州城市发展重心起到较大影响,未来徐州发展的重心将以东南部区域、铜山新区为主,这一片区将成为徐州未来楼市的主战场。
3.徐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1)固定资产:2002—2006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列表资料来自徐州市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注:2006年指的是1—10月份结论:很显然,从02—06年徐州市固定资产的投资正在快速上升,而最重要的是房地产投资的数额上升的很快,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特别是05、06年,整体数据显示徐州市房地产市场前途一片光明。
虽然,这2年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对徐州市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于徐州来说炒房的行为不多,而且销售条件比较宽松,可以大比例的预约收钱,对开发商十分有利,因此影响并不是很大,况且市场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2)土地供应情况:结论:徐州市05年土地供应有跳跃式的放量,为04年土地供应量的近7倍,为06年徐州市场商品房的供应量奠定了基础,同时市场竞争也会比较激烈。
预计06年的土地供应量相比05年同期,将有一定量减少。
(3)商品房供应量结论:①徐州市商品房总体供应量呈逐步上升态势,也说明了居民的住房需求在进一步的增加。
②06年上半年的供应量已经达到了05年全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4)商品房需求量可以看到从2004年到2006年,徐州全市的商品房需求量呈上涨趋势,尤其是到了05、06年上涨趋势比较明显,可以预计未来的商品房需求会进一步加强,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5)商品房价格徐州市住宅价格走势图(2004-2006年上半年)(单位:元/平方米)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04-2006年上半年徐州市区住宅价格处于稳步上扬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到了06年第二季度,住宅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扬,上扬幅度为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