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策略探析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策略探析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18-07-20T11:35:48.1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作者:李昕
[导读] 摘要:建筑的绿色生态化设计成为我国提高建筑品质、发展可持续性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我国可继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道路的主要发展目标。

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100120
摘要:建筑的绿色生态化设计成为我国提高建筑品质、发展可持续性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我国可继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道路的主要发展目标。

发展绿色生态建筑意味着从场地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施工以及项目完工后等建筑全寿命的各个时期科学把控每个重要环节,而每个环节的把控都要以与环境协调、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主要原则。

笔者希望通过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的研究,促使我国建筑设计者及其相关从业者的建筑设计作品能尽量达到尊重大自然、符合社会性、尊重使用者、提高建筑与环境协调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基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损耗问题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国际间关切的建筑议题从各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开始转向绿色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研究。

建筑相关从业者有责任在结合实际国情的基础上,把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和认知的同时,大力宣传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内涵,提出促进资源节约与和周边环境协调的设计策略和措施,并在建筑设计中积极运用先进的绿色生态理念和一些地域适宜性的绿色生态技术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现阶段自身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发展之路。

发展适宜性的、社会性的、经济性的绿色生态建筑之路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导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绿色生态建筑的实现,在前期阶段深入了解并掌握其项目背景、周边环境、地域人文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整体对建筑设计进行综合把控。

第一,确定合理的建筑规模,避免不合理和不现实的建筑尺度,避免造成以后的人力、社会、能源资源的浪费,强调建筑的生态性、合理性和经济型。

第二,充分重视现场调查和分析,尤其是重视前期对当地气候条件、生态状况和人文状况的调研,尽力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失误性偏差。

第三,积极赋予场地及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潜力。

第四,理智地选择建筑材料。

第五,场地前期规划中,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因素;为垃圾回收使用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污染的防控。

第六,确定建筑设计的耐久性,要求对建筑耐久性和建筑对场地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深远的考虑,避免对建筑使用者造成身体健康危害。

第七,充分利用场地旧有建筑,发掘建筑使用寿命的潜能,不要盲目求新。

一、总平面设计
项目选址应避免污染源及地质灾害,远离危险源。

场地设计时,前提是要对场地原有的条件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的环境和经济方面的评估,然后再开始对场地进行规划设计。

场地设计时应尽量保留场地内原有的生态因素,并对其中有资源再利用价值的因素进行保护利用,达到因地制宜、资源再利用的场地绿色生态设计理念。

依山就势,保持基地土方平衡;对场地的利用应该顺应地势,因势利导等。

场地总平面设计时要将人行流线、车行流线以及内外交通网清晰梳理并分开有序设置,并设置合理的功能区分;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应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通过合理利用场地的现有条件,在场地中灵活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尽量在项目规划阶段进行场地及建筑雨水专项利用规划,且在总平面图中加以落实;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达到其场地规划设计经济性、生态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的目的;在场地规划中,对场地内分类垃圾站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道路网络与交通布局要清晰、合理。

倡导积极开发和利用深层建筑地下空间资源,使地下建筑开发形成多层次、多梯度、多层面的发展形态。

结合场地光环境进行建筑设计;场地规划设计时,需在有利于人们室外活动、不影响建筑自然通风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场地风环境进行场地及建筑设计;结合场地声环境进行设计;优化场地热环境。

二、方案设计
第一,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外围护结构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对建筑室内的气候环境以及建筑能耗的减少产生直接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对建筑的体型系数、建筑形体、窗墙面积比、外窗可开启面积比、外窗气密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等数据方面进行把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设计尽量采用外墙外围护保温体系措施,同时注意保温材料的耐火等级,合理、科学的采用种植屋面、架空通风屋面或蓄水屋面,对于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上人屋面宜设置种植屋面,天窗面积不大与屋顶总面积的20%等。

第二,自然采光。

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做好建筑自然采光是绿色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窗地比宜大于1/6,当进深超过房间采光面及平面以上窗高2.5倍时,应在超出的部分增加人工照明作为光照缺失的补充;建筑地下部分设计成半地下室时,适宜采用边庭开启高侧窗改善采光效果等。

第三,自然通风。

建筑设计时,采取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的功能布局、空间构成、平面设计等设计策略。

强调室内自然通风的同时,建筑室内的冬季防风措施同样不可忽略;建筑内部主要功能用房宜随夏季主导风向布置;合理布置建筑中庭,利用热压、风压的物理原理、措施来改善大型公共建筑内部的通风效果等。

第四,遮阳设计。

建筑设计时应尽量控制东、西两侧的外窗面积,且在功能布局时尽量将非空调房间布置在东、西两侧,以此节约能耗;18层及以下的建筑应尽量设计建筑构件自遮阳、外遮阳及活动外遮阳系统;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窗墙比较大时适宜使用内置中空百叶玻璃,还应多考虑由季节性植物做垂直绿化,将建筑空间、造型的设计与建筑的光照、太阳能的运用相结合等。

第五,室内声环境。

将主要功能用房以及对噪声控制要求较高的房间布置在相对远离噪声源的位置;建筑所在基地范围噪声较大应在建筑与噪声源之间合理布置植物带;屋顶材料往往采用一些轻型屋盖材质,采取适当的降噪、防辐射措施,减少其危害等。

第六,建筑节材。

建筑外立面造型遵循简约、大方、独特的造型原则,从经济性、综合性、高效性等方面整体考虑,尽量减少运用不必要的、不经济的、纯装饰的装饰材料;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回收、利用废、旧建筑材料与制品,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等。

三、结构优化设计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建筑整体上的结构优化和结构把控,通常能够达到建筑节能、节材的目的。

根据场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综合把控和选择适合建筑本身的结构体系。

建筑形式尽量避免采用极其扭曲、不规则的建筑形体,以免造成结构设计的附加浪
费。

适当优先选用可循环利用的钢结构和木结构体系,选择合适的开间柱网,同时保证建筑各部件之间受力的合理性,适时降低结构中的用钢量,选择最合适的、最经济、最合理的楼盖体系,同时确定最佳的屋顶楼盖方案。

四、场地水资源规划设计
场地水资源综合规划。

在场地规划设计中,场地内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设计当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符合当地节水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全局的把控分析,然后制定出最优的、最系统的水资源利用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

合理采用非传统水源,是减少市政供水量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城市雨水及污水的控制。

场地雨水综合规划。

场地开发时应合理设置绿色雨水收集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路线,能有效降低内涝等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雨水渗透、收集、调蓄等措施,保证排水畅通,保证场地生态设施的水质、水量安全。

对场地景观水体补水时,避免采用市政供水和地下水源进行补水,可适当采用地表水和非传统水源。

总结
建筑的绿色生态化设计应遵循当地的建筑标准规范和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的综合设计理念,在此条件下,结合场地自然生态、气候资源、地形地貌、人文特点等因素,对场地条件、气候条件、建筑单体、结构构造、景观设置等建筑设计因素进行通盘研究、综合考虑,从中找出相对经济的、生态的、合理的、高效的设计思路,最终得出最优的建筑绿色生态化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周霄;倪怡玲.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探究[J].低碳世界,2014-10-08.
[2]荆鹏.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09-25.
[3]段国志.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