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
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在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教学模式交互讨论实践探究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花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保证。
它在课堂中切实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地位、组织的过程、学习的方式、集体的智慧、达到的目的以及有关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它把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处于最佳激活状态学习数学知识。
它突出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获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情感、行为、意志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是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观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当代教师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
时代的发展也在呼唤着教师应具有创造性。
我通过学习发现自己光是按照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不行的,学生已经厌透了。
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
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在不违背大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改革。
边学边试验,边试验边择优劣汰。
把好的教法和学法保留。
这样一来,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的确有了创造性。
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教学自己也觉得教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很快乐的一件工作。
不知不觉中自己便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只要教师具有创造性,并且有信心,持之以恒的把这些创造成果积极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创造教育就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佳的实施。
二、在争辩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中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因带刺的草叶划破手指最后发明了锯子等实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中已经习惯了。
根本不愿积极的去动脑子。
针对这种现象,我经常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去争辩。
例如:平时学完一单元,我便让班中前四排找二十个判断题,后四排找二十个判断题,分成两大组进行相互提问,必须把错题的原因说出来。
大家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辩论。
比如在辩论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底上可以画出的高有一条,这句话是对还是错时,竟有的学生联
想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说这个题肯定是错的,坚持对的同学仔细想了想觉得也是错的。
还有一次,辩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坚持长方形的面积大的一组中,两个学生主动站出来,拿出一根绳子,用四只小手撑成一个长方形,然后上面的两只小手稍平移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其中一名学生说长方形的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边,而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的高小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小于长方形的面积。
通过辩论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
许多学生都想充分表现一下自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学生的创造性有了发展,也充分培养起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
只要有了创造意识,那就会有创造成果,而当学生的创造性一旦得发展,那创造成果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数学探索知识奥妙
要想让学生进行创新,就要给学生提供机会。
小学生具有充分的表现自我的能力。
例如:学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它的变化规律。
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通过讨论编成一个小口诀。
“小数点,真奇妙,向右移要扩大,向左移要缩小,移一位变十倍,移两位变百倍,移三位变千倍……”这个口诀学生自己很快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给记牢了。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便让学生自己试着讨论得出口诀。
在学习怎样画角时,学生得出“一射线两重合,三点点,四画线。
”在复习乘除分数应用题时得出:“面对分数应用题时,首先分清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
比单位“1”多时要用加,比单位“1”少时要用减。
这个口诀不是宝,具体情况要动脑。
两量相关才相连,两量无关靠边站。
通过让学生讨论、学生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槪括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虽说这些口诀不是那么朗朗上口,但学生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高。
好像自己跟科学家一样发现了定律,都探索性很高。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打算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
四、知识灵活化为合作解决提供机会增强趣味
针对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觉得没有兴趣,并且也很难学,我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记得一天中午,我布置了一个题目:今天请同学们自己联系实际编一道与今天上午练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关的题目。
各小组的组长把你的题写到黑板上。
下午上课,发现有这样一组题:(1)、公鸡弟弟吃了8颗玉米,公鸡哥哥吃的是公鸡弟弟的2倍还多2颗,公鸡哥哥吃了多少颗?(2)、公鸡弟弟吃了8颗玉米,公鸡哥哥吃的是公鸡弟弟的3倍还少6颗,公鸡哥哥吃了多少颗?教室里叽叽喳喳说这是谁出的题真有趣。
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忙着解答。
算完了都说这两个题的结果是一样的。
也有的说这是上午讲的例题。
乔正站起来说:“我通过编题,对上午的练习进行了总结。
我觉得有这样的规律,比如周雪有a元钱,陈
娜是她的2倍,陈娜是2a元钱,陈娜是她的2倍多1元,陈娜是(2a+1)元,陈娜是她的2倍少1元,陈娜是(2a-1)元:她是陈娜的2倍,陈娜是(a/2)元,她是陈娜的2倍多1元,陈娜是(a-1)/2元,她是陈娜的2倍少1元,陈娜是(a+1)/2元。
听乔正说完,许多学生惊奇的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乔正说:“我觉得这两天做的这类型的题很有趣,突然来了灵感,便想了出来。
”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行为。
学生会觉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些内容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决。
还有的学生把班中的好人好事或者是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编进出了题目。
当这些内容出现在黑板上时,对大家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课堂教学中有时也很难说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而有时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也能取得不一样的好效果。
如果老师能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
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
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是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
姓名:田洪雨
单位:蒲汪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