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一.宋词唐诗宋词,中国古代文学最绚丽的两朵奇葩,古典文学的代称。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曲唱歌的民间小调,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馀。

早在盛唐以前词就产生了,唐代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都写过优秀的词篇。

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在国内影响极大还流传到了日本。

五代时期的南唐词派以李后主成就最高。

宋代是词的全盛期。

北宋初年以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等为代表。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词派”由此形成。

而后苏轼开创“豪放派”,北宋词坛发展到鼎盛。

当时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黄庭坚、秦观、李清照等,名家迭出,百花争妍。

到了半壁山河的南宋,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词坛的繁花却并未凋零,在爱国主义的沃壤上,开的更鲜艳。

代表词人是陆游和辛弃疾。

据《全宋词》所载,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一万九千九百余首,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一人,由此两宋词坛的繁华可见一斑。

二.风流才子,白衣卿相——柳永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

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柳词多收入《乐章集》。

古人中有因一言拜相的,又有以一篇赋遇主上垂青的,但唐有孟浩然只为错念了八句诗失了君王之意,宋有柳永因为几句词误了功名,终身坎坷,难道真的是“从来贵贱命中招”吗?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为人狂放不羁,又自恃才华高绝,不屑逢迎达官贵人,当然那些人也不待见柳永。

他常出入歌楼舞馆,加之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柳永应科举却屡试不第。

我不求人富贵,人需求我文章。

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柳永才名传遍京师,吏部向仁宗举荐他,却有人拿出这首《西江月》弹劾他,仁宗果然不悦,于是,一句“且去填词”断了柳永的仕途之路,柳永倒也看得开,将名字改为柳三变,凡作新词,落款处皆提“奉旨填词”四个字。

后来他又将名字改为柳永,五十一岁时考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为官清廉却屡遭排挤。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官场无望的柳永于是以伎为家,他的词大多是为歌女而作,歌女身份卑微,柳永却在词中把她们比作梅花,芙蓉,海棠,他对这些歌女的感情纯洁而真诚。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对歌女纯洁的爱也换回了歌女的真情与崇拜。

柳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性情却戳中封建伪道学的痛处,为礼教所不容,因而皇帝不喜,朝臣压抑,仕人排挤。

晚年的柳永落魄潦倒,身无分文,相传柳永死时,众歌女集资安葬了他,出殡之日,满城伎家无一人不到,一片缟素,一些来送葬的官僚自觉惭愧,掩面而回。

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女舞女载酒于柳永墓前,祭奠他,时人谓之“吊柳会”后来渐渐成了一种风俗。

正是乐游原上伎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传说,柳永临去世前做过一个梦,玉帝下旨,《霓裳羽衣曲》已旧,欲易新声,要借他的仙笔,柳七郎上天谱曲填词去了。

三.学习目标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望海潮(一)背景导入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

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二)诵读鉴赏1. 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3.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

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雨霖铃(一)解题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雨霖铃》诞生在一个凄婉缠绵的故事里,天生便带着一种哀怨。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雨霖铃》描写的是他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心爱之人难舍难分的的痛苦心情。

(二)吟咏品味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长亭别离下阕:别后愁思.3.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1)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2)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融情于景,在这幅画面中,“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限惆怅难舍之情。

四.课后作业1(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反问【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寂凉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五.柳永词鉴赏鉴赏(一)望海潮《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

词的上阙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三吴都会”从社会条件着笔,“钱塘自古繁华”是对前两句的总结。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就是对“三吴都会”一句进行的铺展描写。

杭州物阜民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是对“东南形胜”的铺展描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怒涛如雪,寒气森森,“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了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儿子的进一步铺展,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称。

商业繁荣,家家户户披罗着锦,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

词的下阙写了杭州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西湖的湖山之美,说起西湖,人们立刻就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桂花历来有名,《南部新书》中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桂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

”宋之问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山寺月中寻桂子”,杭州山中的桂子长久的吸引着后人,“十里荷花”照应“重胡”,莲叶接天,荷花应日,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纵横交错,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四时冲美,因而游人不绝,下面便开始描述杭州人游乐的情景。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先写杭州市民的游乐。

“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

“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宁静的夜晚,采菱女的歌声在水面上轻轻飘荡。

“嬉嬉钓叟莲娃”是前面两句的总而言之。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写杭州官员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表现出官员的威势。

“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

,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自禁还要形之吟咏。

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把杭州的美好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不知心高气傲的柳永说出这番近乎谄媚之辞时,心里是何种感受。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修养生息后所呈现的繁荣太平的景象。

据说“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正是“谁把杭州桂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诱使金兵入侵,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竞豪奢”,引金兵南下,让南宋小朝廷日夜不安的依然是统治阶级的“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的灭亡和柳永的词无关。

(二)雨霖铃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雨霖铃》诞生在一个凄婉缠绵的故事里,天生便带着一种哀怨。

柳永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即事言情比较朴素,融情入景比较清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雨霖铃》描写的是他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心爱之人难舍难分的的痛苦心情。

词的上阙写临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看似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词人呆对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这里着重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别情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感情的基础,以增强下文书写的真实性和感染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