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辨识、安全评价和风险控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采用了PDCA循环管理思想(即策划、实施、评价、改进)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国家标准。
我局于2005年通过第三方认证,建立了质量/环境/事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贯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思想,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制度化。
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为核心内容,使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人、机、物、环境、管理始终处于和谐的安全状态,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不断激发员工的安全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实现“自下而上”,“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事前预防”,“持续改进”,“消除隐患”,减少伤害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危险因素辨识危险(害)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和状态。
危险是指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积累作用,可统称为危险因素。
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从事故发生的本质讲,均可归为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系统具备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越大。
能量失去控制意外释放,就会发生事故,使人受到伤害,使物受到损坏。
失控也是一类危险因素或危害因素,主要体现在故障(或缺陷),人的失误和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等方面,并且可相互影响。
而能量或危险物质失控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是管理缺陷、控制不力、缺乏知识,对存在的危险估计错误或其他个人因素等基本原因的征兆。
一、工伤事故分类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等13大类,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归纳为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以及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4大类,如表1-1和表1-2所示。
表1-1工伤事故不安全状态分类表1-2工伤事故不安全行为分类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4)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8)明火;(9)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10)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11)粉尘与汽熔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熔胶);(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气体、易燃易爆液体、易燃易爆固体、易燃易爆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然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物质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菌、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异常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错误指挥);(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指场区机动车辆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碰、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超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9、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固结物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生的爆破事故。
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19、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20、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机动车碰撞、轧伤等,(矿山、井下、坑道作业还有冒顶片帮、透水、瓦斯爆炸等危险因素)。
(三)按职业健康分类参照卫生部《职业病因素分类目录》(卫生部2002年3月11日颁布施行)和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对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危害因素进行辩识。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的主要内容危险危害因素识别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力求全面、有序地进行。
辨识就是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辨识时应识别出风险危害因素的各类分布、伤害(危害)方式、途径和性质。
一、厂址及环境条件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自然灾害、交通、资源、消防及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厂区平面布局从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工艺流程、道路、加工、储运设施等进行分析、识别。
三、道路及运输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四、建(构)筑物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五、工艺过程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1)对设计阶段是否通过合理的设计进行考查,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
(2)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进行考查。
(3)在无法消除危险或危险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对是否采取了危险、危害的措施进行考查。
(4)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离进行考查。
(5)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对是否能通过联锁装置来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进行考查。
(6)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警示装置进行考查。
2、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建筑施工企业在制订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班组作业方案、单元过程(单元操作)时,应按照安全标准、规范规程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六、生产设备、装置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性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机械设备可以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进行识别。
另外,还应注意识别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空压机、发电机、锅炉房、输送泵、油库、危险品库、乙炔瓶、氧气瓶)等的危险、有害因素。
七、电气设备可从变电、送电、断电、防触电装置、避雷装置、安全距离、隔离设置、误操作和误运转等方面进行识别。
八、作业环境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高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的作业部位。
九、安全管理措施可以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
安全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有安全检查表方法、危险指数方法、预先危险分析法、故障假设法、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多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