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完整版一、填空题1. 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 营养不良患儿饮食调整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饮食,直至恢复正常。
3. 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分期:初期(早期)、活动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4. 儿童总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发育(小儿特有)、活动、排泄及摄食消耗 6 个方面。
5. 法洛四联征: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6.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和早产儿于生后2—3 天内出现黄疸, 4—5 天达高峰,足月儿一般在10—14 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 周。
7. 临床上常见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类型:消瘦型营养不良(能量缺乏)、水肿型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消瘦—水肿型营养不良。
8. 化脓性脑膜炎生命体征的变化:体温升高、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
9. 颅内压增高的典型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10.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 征、Brudzinski 征阳性。
二、选择题1. 胎儿期保健以孕母保健为重点,新生儿保健重点放在生后第 1 周。
2. 新生儿或婴儿母乳喂养后取右侧卧位,头位略高,以利于胃排空,避免因溢乳而引起窒息。
3. 儿童年龄分期、各期特点及保健(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止为胎儿期;(2)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 天称新生儿期;22—胎龄满28 周至出生后7 足天,称围生期。
新生儿期的保健措施主要为合理喂养与保暖(温度保持在24℃,湿度55%);(3)婴儿期:出生后到 1 周岁为婴儿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消化和吸收能力未完善,易腹泻和营养不良, 故应合理喂养;从胎盘获得的免疫球蛋白逐渐消失,后天免疫力尚未产生,易患感染性疾病, 故应按时免疫接种;(4)幼儿期:自满 1 周岁到 3 周岁为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能独立行走,但对危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 5 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是意外窒息(初生1—3 个月内婴儿易发生窒息, 1—5 岁婴幼儿易发生异物进入机体,呼吸道异物多见于学龄期儿童);18 个月左右可能出现生理性厌食,应鼓励其自己进食,不要惩罚幼儿。
(5)学龄前期:自满 3 周岁到6—7 岁为学龄前期;7)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进入青春期;此期儿童体格生长再次加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同时生6)学龄期:自6—7 岁到进入青春期前为学龄期,此期易出现上学的不适应性;殖系统发育加速并趋于成熟。
24. 儿童免疫特点:新生儿虽可从母体获得IgG ,但 3—5 个月后逐渐下降,而自行合成IgG 的能力一般要到 6—7 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母体IgM 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血清 IgM 浓度低,易患革兰阴性菌感染;婴幼儿期 SIgA 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5.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育的顺序性: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3)生长6. 生理性体重下降规律:一般下降幅度为原有体重的3%—9%,多在生后 3—4 日达最低点,至第 7—10 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7. 生长发育规律:(1)体重的增长:①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体重增长 600—1000g ,生后 3 个月末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个月体重的增长,即 12 个月龄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 3 倍(9.5 —10.5kg )。
③生后第 1 年是体重增长最3.3 ± 0.4kg ,女婴为 3.2 ± 0.4kg ;②出生后前 3 个月一般每2 倍;出生后 9 个月体重的增长约等于前3快速的时期,为“第一个生长高峰”;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再次加快,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④公式: 1 —6 个月:体重( kg )=出生体重 +月龄× 0.7 ;72—12 个月:体重( kg )=6+月龄× 0.25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 kg )=年龄× 2+7(或 8)。
(2)身高的增长:①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 ,6 个月时身长约 65cm,1 岁时身长约 75cm ,2 岁时身长约 85cm ;②2—12 岁身长的估算公式为: 身高( cm )=年龄(岁)× 7+77。
(3)头围的增长:①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3—34cm ,1 岁时约 46cm ,2 岁时约 48cm ,15 岁时 54—58cm ,基本同成人;故头围测量在示脑积水、脑肿瘤的可能。
2 岁以内最有价值;②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或增长过快则提(4)胸围的增长:①胸围指自乳头下缘经肩胛骨角下绕胸一周的长度,反映肺和胸廓的发育;②出生时约 32cm ,1 岁时 46cm ,约等于头围, 1 岁以后胸围发育开始超过头围;米数约等于儿童年龄(岁)减 1。
1 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5)脑部耗氧量: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较大,小儿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人为 20%。
50%,而成8. 骨骼发育 :(1)颅骨发育:①颅骨缝 3—4 个月时闭合;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 1.5-2.0cm ,1-1.5 岁时闭合;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最迟出生后6-8 周闭合;②前囟早闭、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甲状腺效用减退症等;③前囟张力增加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2)脊柱发育: 3 个月左右出现第一个弯曲—颈椎前凸,6 个月左右出现第二个弯曲—胸椎后凸, 1 岁左右出现第三个弯曲—腰椎前凸。
(3)长骨发育:骨化中心出现的多少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
9. 牙齿发育:( 1)乳牙 20 个,恒牙 32 个;(2)生后 4—10 个月乳牙开始萌出,约 2—2.5 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 4—6;(3)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
10. 母乳是否充足如何判断:若母乳充足,新生儿哺乳后安静入睡,大小便正常,体重正常增长;母亲可有乳房胀痛感或乳汁溢出浸湿胸前衣服等现象。
食后右侧卧位,床头略抬高,避免溢奶引起窒息。
11. 生后 2 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刻,婴儿4—6 个月以内提倡母乳喂养, 4 月后合理添加辅食, 10—12 个月完全断奶,断奶时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易怒、失眠、啼哭等表现;不能母乳喂养时首选配方奶粉。
312. 计划免疫: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情况制订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内,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的核心。
13. 主被动免疫(1)主动免疫:主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持续1—5 年后逐渐减少,所以需加强;主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例如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疫苗。
(2)被动免疫:该免疫力一般约持续 3 周,故主要用于应急预防和治疗;被动免疫制剂包括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毒素、抗血清。
此类制剂来源于动物血清。
(3)主被动免疫的应用:例如,被针刺伤,立即注射抗体(3 周)、疫苗( 1—2 周的空白期),获得相对应的抵抗力。
14. 免疫程序:( 1)乙肝疫苗:若现在发热、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及其痊愈不足接种;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出生后 24 小时内接种第 1 剂次(同破伤风),第2 周者,建议推迟1、2 剂次间隔≥ 28 天(2)脊髓灰质炎疫苗:凡有腹泻、发热及急性传染病者暂缓接种。
(3)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第1、2 剂次,第2、3 剂次间隔均≥ 28 天。
15. 疫苗接种时间(月龄):① 0:乙肝、卡介苗;② 1:乙肝;③ 2:脊髓灰质炎疫苗;④ 3: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⑤ 4: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⑥5:百白破;⑦ 6:乙肝、流脑;⑧ 7:无;⑨ 麻疹疫苗。
16. (1)1 岁以内婴儿平均每日所需总能量为(2)小儿特有的必需氨基酸:组氨酸;(3)维生素根据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4)矿物质:110kcal/kg ;ADEK )和水溶性(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 )两类。
常见常量元素:钙、磷、镁、钠、钾、氯、硫;常见微量元素:碘、硒、锌、铜、铁。
17. 哺乳禁忌:母亲感染 HIV ,患有严重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糖尿病、严重心脏病等应停止哺乳,但乙肝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禁忌。
18. 全牛奶的家庭改造:( 1)稀释:生后不足 2 周者采用 2:1 奶(2 份奶加 1 份水),以后逐渐过渡到3:1 奶(生后 2 周)或者 4:1 奶(3 周);满月后即可用全奶;( 2)加热;( 3)加糖:一般 100ml 牛奶加 5—8g 糖。
19. 引入辅食的顺序及时间(详见88 页):①第一种引入的食物:配方奶、强化铁的谷类食物、蛋黄;②7-8 月),蛋( 9-11 月)。
其次是蔬菜、水果;③最后添加的食物是肉、鱼(20. 儿科急诊的特点:( 1)儿童起病急、来势凶、病情变化快、突发情况多,应做好各种抢救准备;(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3)儿童疾病的种类和特点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
21. (1)洗手洗手是预防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2)儿童血压测量:患儿年龄不同袖带宽度也不同。
袖带的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1/2 —2/3 ,不同年龄的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收缩压(mmH )g =80+(年龄× 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 2/3 。
3)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肋缘下1—2cm ;(4)2 岁以下患儿巴宾斯基征可呈阳性,但一侧阳性有临床意义。
422. (1)儿童用药:氯霉素中毒易引起“灰婴综合征”,链霉素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阿司匹林易引起Reye 综合征,儿童服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肾上腺皮质激素随意停药易出现反跳现象,吗啡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易引起呼吸抑制,滥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效用紊乱等副作用,儿童腹泻、便秘一般不用止泻药和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补液、通便等方法。
(2)婴儿喂药应在喂奶前或两次喂奶间进行,任何药物均不可混于奶中哺喂。
23. (1)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儿童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器官效用发育尚未成熟、体液平衡调节效用差;(2)体液的总量和分布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外液中间质液所占比例变化最大,血浆和细胞内液变化不大,成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5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