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自信地面对美好的人生,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起步。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常常表现胆怯、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及运动能力等各方面易发展缓慢;相反,一个孩子具有自信心,什么事都会敢于尝试、积极参与,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孩子各方面易发展迅速、均衡。

具有自信心的人常常有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并能取得较好的成就。

可以说,自信心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那么,什么是自信心?一、什么是自信心自信心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

自信心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它是人们成长与成材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居里夫人说: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心。

自信心的概念实际上是动态的,它总是涉及到对目标的一种积极追求。

心理学家把自信心分解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一目标、智谋和毅力。

只有在三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自信心才起作用。

(一)目标1. 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它和孩子的生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如起床、穿衣服、上学、吃早餐等。

每一个目标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

在童年时期,孩子的大部分活动都是非常普通的,甚至是机械的,因为我们无数次地重复它们。

对父母来说,让这些活动成为孩子的例行活动就是我们的任务。

当孩子顺利地完成了这些任务时,我们很少想到这些任务就是目标;如果孩子拒绝完成其中一项任务,我们才会认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作为父母和成年人,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达到能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并形成习惯的程度,如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洗手、吃饭、独立入睡等。

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并实现这些很普通的目标时,应该保持耐心并给予理解。

如果父母自己紧张焦虑,就会在无意中教会孩子紧张和冲动,不利于建立孩子对完成目标的渴望。

2. 目标从何而来当一个孩子,甚至是一个婴儿,指着一个想要的东西时,他就是在选择目标,选择目标是一种本能。

在目标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特别的行动可以获得某种结果。

比如:孩子哭,就能获得妈妈的关注;孩子用手指向玩具,妈妈就会把玩具拿给孩子等等。

这种行动和反应的联系就构成了智谋的基础。

(二)智谋1. 什么是智谋目标确立之后,下一步就要决定如何实现目标。

智谋就是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感知能力。

智谋高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寻找到很多方法去实现目标,而智谋低的人却认为自己很难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孩子们怎样才能掌握足够的智谋去实现目标,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呢?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要实践、实践、再实践。

在不断尝试中,孩子们经历了考验和失误,克服了困难,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

经过一次次的体验,孩子们最终会明白:他们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成功地培养智谋,孩子们首先确立的目标应该是容易实现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这样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有利于智谋的培养。

2. 智谋如何发展女口,一个孩子想拿到妈妈放在柜顶上的一个玩具,他会用手去够,可是够不着;他会尝试跳着去够,还是够不着;他会去拿小凳子垫着脚,还是够不着;他会去找高一点的椅子,爬到椅子上,再去拿;或者实在拿不到了,再去找爸爸帮忙等等。

孩子会不断尝试,一直到他拿到想要的玩具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去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思考,得到了经验一一如果自己坚持努力,坚持寻找不同的途径,就一定会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这种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创造性、尝试性是孩子今后一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马上就寻求或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他将无法找到依靠自己来实现目标的途径,孩子解决问题的智谋就无法提高。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智谋在不断增强。

在经历大量有益的挫折中,儿童的智谋得到了发展。

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疼爱孩子的父母。

有时父母会认为:我们爱孩子,就不能让孩子受苦,就应该为孩子扫平道路,清除所有的障碍和引起挫折的根源;让孩子经受痛苦和挫折,是我们父母的失职。

事实上,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做,对孩子智谋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

很少经历挫折的完美童年,不会给孩子留下足够的克服困难的经验,他们智谋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然,任何事都不能走极端,如果一个孩子不断受到严重的打击或者反复处于无休止的紧张状态,他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也会影响智谋的形成。

如果孩子从来得不到成功和肯定的鼓励,他也可能会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

智谋的发展,一定是个确定目标,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获取经验和成就感,发展智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⑵(三)毅力1. 什么是毅力毅力是一个人坚持决心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坚信能够成功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即使未成功也要坚持下去的欲望。

自信心强的孩子会说:我能行!”自信心弱的孩子则说:我不行!”自信心强的孩子是行动者,自信心弱的孩子是观望者。

毅力和智谋都是在目标引导下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

毅力随着孩子们获得成功而得到不断增强。

有时,毅力的发展取决于孩子表现出的智谋。

因为,实现目标的方法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反之亦然。

毅力和智谋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可实现的目标的基础上。

当他们的努力开始成功时,孩子们开始认识到,他们可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毅力会更强,而智谋也就更高。

2. 毅力怎样形成毅力是实现目标的信念。

当孩子们自豪地说:我自己会穿衣服了!”这是我搓的面条!”老师,我会拍皮球!”等,这就是毅力发展的开始。

如果毅力能说话的话,它会说:我能行。

” 孩子们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毅力形成的过程。

⑶二、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一)帮助孩子制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不做过高的期望如果孩子努力的结果是实现了目标,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幼儿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就是孩子行为的标准。

如果标准定得合适,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恰当的理想自我”,幼儿就能体验到成功的经验,对自己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如果标准定得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就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孩子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另外,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总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实际的,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

例如,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时,经常会撒得满桌都是,这时家长不仅不能指责,还应对孩子说:宝宝真能干,会自己吃饭了!”与此同时,耐心教给他吃得更好的方法。

孩子做事总是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的,这是发展规律,要求过高、过急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

如,孩子一直要家人喂饭,就定下坐在餐桌前自己吃饭”的目标;孩子不会做事情,就定下学会自己收玩具”的目标;孩子不爱阅读,就定下培养阅读兴趣”的目标,每天在妈妈的陪伴下看书15至20 分钟等等。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往往也是建立自信心的一个通道,也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施的。

当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过程掌握自如,不需要事事求助的时候,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的目标。

常见的各年龄段生活自理能力目标如下:年龄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目标小班1. 学会正确使用小勺,独立用餐。

2. 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学习早晚刷牙。

3. 学会独立上厕所。

4. 能穿简单的衣服、鞋、袜。

5. 学习收拾玩具。

中班1. 知道正确的进餐坐姿,会摆放餐具,独立愉快进餐。

2. 能正确掌握洗手、漱口、洗脸的步骤,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自觉做到早晚刷牙。

3. 能正确脱、穿衣裤,学会系鞋带。

4. 玩具玩好后,能自觉整理并归类放到固定的地方。

大班1. 学会自己盛饭、盛汤,学习使用筷子,会收拾桌子。

2. 了解洗头、洗澡的方法,学习独立洗澡。

3. 保持服装整洁,能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情况主动增减衣服。

4. 会整理自己的文具和书包。

5. 会扫地、擦地,愿意做其他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当然,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确定目标应当考虑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孩子的心理容易产生焦虑,他们害怕父母失望。

这样的孩子虽然渴望学习和完成新的任务,但他们感受到的压力会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焦躁不安,常常在实现目标之前就放弃了努力。

(二)用宽容和耐心引导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很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

因此,成人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不要事事求全、求对。

如,孩子拿玻璃杯去倒水喝,手一滑,杯子摔到地上,碎了。

心急的妈妈可能会又气又急,开始训斥孩子: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干嘛去拿玻璃杯啊?你看看,杯子摔碎了吧!”孩子摔碎了杯子本来就惊慌失措,听到妈妈的斥责心里会更难过,他也许会觉得:我不乖,我不好,我笨,一个杯子都拿不住。

”如果不断重复这样的消极情绪体验,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建立?如果妈妈拥有教育的智慧,她会接纳孩子的过失,先查看孩子有没有受伤,再询问事情的过程,然后和孩子一起收拾碎玻璃。

利用收拾的过程,对孩子进行安全常识的教育,比如,碎玻璃非常锋利,容易割破手,不要用手去触碰,收拾的时候一定要穿上鞋子,防止碎玻璃对自己的伤害等等。

收拾完之后,妈妈会肯定孩子自己做事的努力,再教给孩子安全使用玻璃杯的方法,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在妈妈的陪伴下,学会自己拿玻璃杯倒水。

这时候的孩子,虽然经历了困难,遭遇了挫折,但这些困难和挫折都已转化为宝贵的经验。

而孩子在妈妈悉心引导下,完成了目标的积极情感体验,则会帮助他发展继续尝试的欲望。

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努力和体验,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获得发展。

所以,父母一定要珍视儿童的努力,从内心深处去鼓励他们,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更要给以鼓励和引导。

要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去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

千万不要一味地批评、否定、训斥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无能感”缺乏自信心。

(三)不包办代替,不过度保护,让孩子经受挫折父母如果事事包办代替,或把孩子看的过于娇弱,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儿童时期是各种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机,耐心细致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