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1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1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简答与论述1. 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答: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2.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①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②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③总体平面长依崖依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延纵深布置不同④由于建造需要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⑤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2. 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答:① 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 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③ 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④ 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⑤ 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3.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

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

旋花纹饰为旋纹。

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

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4.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

答:我国木构建筑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延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柱头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住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5.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名称。

答:台基 、木头圆柱 、开间 、横梁、 斗拱 、彩画 、屋顶、山墙 、 藻井6.中国建筑的开间特点。

答:我国目前大量建造的砖混住宅,住宅开间一般不超过3.3米。

规定较小的开间尺度,可有效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

为了保证建成的住宅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住宅的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

进深大的住宅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都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

在住宅的高度(层高)和宽度(开间)确定的前提下,设计的住宅进深过大,就使住房成狭长型 ,距离门窗较远的室内空间自然光线不足。

开间5米以上,进深7米以上的大开间住宅可为住户提供一个40——5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居住空间,与同样建筑面积的小开间住宅相比,承重墙减少一半,使用面积增加2%,便于灵活隔断、装修改造。

虽然小开间住宅存在着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病。

因为开间小,在住宅建筑面积中,承重墙、柱的结构面积相对较大,增加了有效使用面积;同时由于开间小,房间分割过小,不适应家庭居住行为变化的要求,而且住房很难自行改造。

7.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有哪些,请画出简图表示可加文字说明:答: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8.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什么作用,请用简图表示出“斗”、“拱”。

答: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

斗拱先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

9.《营造法式》及其成就答:《营造法式》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

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10.宋式建筑的风格特征答:㈠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

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

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㈢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

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

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㈤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祐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

㈥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11.唐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答: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12.谈谈《考工记》“营国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13.试述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流派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气质。

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手法主要有:①善择基址 ②因地制宜 ③整治环境 ④心理补偿14.中国皇家园林的特征答:①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

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②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

③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

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④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⑤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

15.试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答: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①柱础矮平②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③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④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⑤建筑装饰简洁有力16.唐大明宫的主要有成就和特点有哪些?答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

宫城之北,为禁苑区。

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全宫自南到北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

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

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

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

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

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

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

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

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

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

17.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答: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取消了夜禁制度。

出现了夜市和自由形成的草市,都城内临街设店,一些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某些大寺观还附有园林、集市,成为市民活动场所之一。

②建筑艺术:总体布局上加深了院落纵深发展的程度,建筑群体组合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建筑风格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修及装饰及色彩上,灿烂的琉璃瓦和精美的雕刻、彩画都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③建筑结构:木构建筑结构开始简化,斗拱机能开始减弱;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便于估工备料、提高设计施工速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④建筑材料:大量用砖(城墙、路面、砖塔、墓葬);琉璃砖瓦的生产、标准化和镶嵌方法都得到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