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检测姓名 得分一.请你来选择(每选3分,共36分)1. 如图1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2. 下列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B .盛夏,湿地中水的蒸发C .金秋,夜晚草叶上形成露珠D .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3.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禁止抽烟”、“请熄火”、“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A .液化B .汽化C .凝华D .升华4.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如图2所示,上方分别盖有一块玻璃A 和B , 过一会看到( )A .A 、B 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 B .A 、B 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C .A 玻璃外侧、B 玻璃内侧有小水珠D .A 玻璃内侧、B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5.我国为了积极响应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节能减排”,建造楼房时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列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像的是( )6. 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 ) A .冰全部熔化 B .冰有少部分熔化 C .水有少部分凝固 D .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春天里冰雪消融AB C D7.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变熟B .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 .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 .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8.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B .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C .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D .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9. 如图4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A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B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C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D .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10.如图5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
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 .这是一种晶体物质B .CD 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 .物质的初温是40℃D .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11.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如图6所示,一天,企鹅妈妈和小企鹅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它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小企鹅:妈妈,这么冷,我都没温度了B .企鹅妈妈:是呀,是我们的羽毛不能产生温度了C .小企鹅:冰天雪地的,可能连水蒸气都没有了吧D .企鹅妈妈:呵呵,水蒸气倒是有的,因为冰是可以升华的呀12.如图7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在第2min 时是固态 B .甲在ab 段不吸热C .甲的熔点是48℃D .乙是石蜡二.请你来填空(每空1分,共28分)13.雨、露、霜、雪、雹、雾、水蒸气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属于固态的有 , 属于液态的有 .14.护士帮病人打针前,通常会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进行消毒,此时病人会感到该处变凉爽,原因是酒精涂在该处会发生 现象,吸收皮肤周围的热量.护士测量病人体温用的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图8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 15.如图9所示的试管中盛有热水,将它放在盛有沸水并正在不断加热的烧杯中.根据右表可知:在标准大气压下试管中的热水的最终温度将 (大于/等于/小于)100℃,试管中的热水 (会/不会)沸腾;若试管中装的是酒精,则酒精 (会/不会)沸腾.16.我过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 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雪 需要 热,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17.如图10所示,小明盛热汤时,戴的眼镜马上变得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是19.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12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__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 20.如图13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这种晶体的熔点是 ℃;图中AB 段的状态为 态.21.电冰箱是一种很常见的家用电器,电冰箱在工作的过程中制冷剂起到了“搬运工”的作用,它会把冰箱内部的热量搬运出来.在电冰箱的一条封闭管道内的不同位置,制冷剂的状态不一样.在冷冻室内液态的制冷剂会迅速的 ,同时会 热量;在压缩机位置会通过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同时 热量.22.自然界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 成小水珠,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小水珠又 成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三.请你来探究(每空1分,共22分)23.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明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14—(a )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这样做是 (正确/不正确)的.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14—(b )所示.据此,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是 (正确/不正确)的.24.海南中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的实验装置如图15—(a )所示.(1)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A 、B 两铁圈中的 铁圈.(2)小华所在的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如图15—(b )所示,则图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下表是小华所在的组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①从记录数据看,在第 min 时的数据是错误的,温度应改为 .②由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续 热,但温度 .各种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液体的 .(4)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出现很多“白气”,这是为什么?答:这是因为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方温度 ,水蒸气较多,所以看到的“白气”并不明显,停止加热后,水面上方温度 ,大量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5)小明所在组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25.用如图16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 ,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2)除图16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填序号).A .水蒸汽B .小水珠(4)图17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像可知:萘是 (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分钟.四.请你来阅读(每空1分,共14分)26.为了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小明同学依据已学过的知识设计了一种方案.他依据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设想可用凝固的方法将水和酒精分开,为此他利用家中的电冰箱冷冻室做了如下的实验:将配有不同比例的水和酒精的混合液放入冷冻室中,并用说明:所用冰箱的冷冻室的最低温度是—8℃.记录的现象,小明同学 (能/不能)把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2)在水中加酒精使得水的凝固点 (升高/不变/降低);(3)说出第(2)小题中的结论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 (4)聪明的你一定有办法把水和酒精分离开来,说出你的办法: . 27.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小明解决心中的疑问:(1)夏天,小明去商店买冰糕:当售货员从冰柜中拿出冰糕时, 发现包装纸上结满了“白霜”,这是 现象;当他剥开冰糕包装纸,看到冰糕冒“白气”,这是 现象;他把冰糕放在杯子里,一会儿杯子的外壁“出汗”,这是 现象;不一会儿,杯子里的冰糕全部成了液体,这是 现象.(2)冬天,小明在厨房里烧开水: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 ,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 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仍然保持气体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后, 形成“白气”;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报纸曾经报道: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cm ~10cm 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 后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提出你的看法,雪为什么不见了?(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