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全国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模拟试卷

年全国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模拟试卷

2011年全国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的法律是()A. 1954年《宪法》B. 1949年《共同纲领》C. 1978年《宪法》D. 1982年《宪法》答案:A2. 转让采矿权应当在矿山企业投入采矿生产满()A. 6个月B. 1年C. 2年D. 3年答案:B3. 我国《渔业法》确立了渔业生产应当实施以()为主的方针政策。

A. 捕捞B. 养殖C. 加工D. 季节捕捞答案:B4. 在国际环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渊源的是()A. 国际习惯B. 国际条约C. 一般法律原则D. 软法答案:B5. 国际环境法所确定的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的原则最明显地体现在()A. 臭氧层B. 海底生物资源C. 陆地生物资源D. 国际水体流域答案:A6. 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的管理程序最核心的工作是()A. 排污申报登记B. 确定本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C. 排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D. 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答案:B7. 国际法历史上第一个因跨界污染引起环境责任与赔偿的案例是()A. 太平洋海豹仲裁案B. 墨西哥金枪鱼案C. 加拿大金枪鱼案D. 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答案:D8. 下列关于环境要素或自然物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B. 它也可以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C. 环境与资源法保护法律关系可以是人与环境要素的关系D.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的物不限于具有环境功能的物答案:A9. 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的是()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C.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D.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答案:D1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共同性是因为()A. 各行政部门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和管理中要进行充分的合作B. 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C. 解决环境问题是公民和行政机关共同的问题D. 环境问题是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答案:B11. 下列不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海洋环境保护限期治理的是()A. 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B. 不缴达标排污的费用C. 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污染物排放削减任务D. 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损害答案:B12. 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对象是()A. 环境B. 人类环境C. 社会环境D. 生态环境答案:B13. 国内首次生产的农药和首次进口的农药登记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 田间试验阶段B. 预先登记阶段C. 临时登记阶段D. 正式登记阶段答案:B14.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措施不包括()A. 划定区域范围,确定保护对象B. 采取封禁措施,禁止人为活动C. 分类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D. 设立保护机构,完善保护体制答案:B15. 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A. 二年B. 一年半C. 三年D. 两年半答案:A16. 外国环境法产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A. 针对环境污染实行控制立法B.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C. 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立法D. 针对生态退化问题的立法答案:A17. 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的环境标准是()A. 污染物排放标准B. 环境基础标准C. 环境质量标准D.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答案:C18. 下列选项不属于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的是()A. 污染种类繁杂B. 污染扩散范围大C. 污染危害持续性强D. 污染的无形性答案:D19. 关于自然资源许可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它可以把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轨道B. 它有利于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各种活动进行事先审查和控制C. 它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 它便于发证机关对持证人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答案:C20. 我国水资源规划分为()A. 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B. 区域综合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C. 区域综合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D. 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答案:D21. 将限期治理规定纳入行政法律责任规定的范畴的法律是()A. 《水污染防治法》B.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C. 《大气污染防治法》D. 《海洋环境保护法》答案:C解析:在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将限期治理规定纳入行政法律责任规定的范畴。

22. 为弥补、恢复、更新自然资源的减少、流失或破坏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取的费用是()A. 保护管理费B. 惩罚性收费C. 补偿费D. 开发使用费答案:C23. 从实践意义上说,衡量一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治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是()A. 是否有完备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B. 是否有自己的环境保护基本法C. 宪法中是否有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D. 是否有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答案:A24. 下列关于环境合作原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国际环境合作是保障所有国家有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唯一途径B. 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近年来在国际环境法中逐步开始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C. 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国际环境合作D. 国际社会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是()A. 综合性B. 技术性C. 社会性D. 共同性E. 广泛性答案:A^B^C^D^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现“能流物复”律的有()A. 排污收费B. 控制农药生产和使用C. 鼓励废物回收利用D. 控制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E. 控制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答案:B^C^D^E^3. 下列选项属于《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防治粉尘污染的规定是()A. 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粉尘B. 城市政府应当采取绿化责任制C.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人口集中的地区焚烧沥青D. 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E.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露天焚烧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答案:A^B^C^E^4. 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城市有()A. 上海B. 北京C. 杭州D. 天津E. 青岛答案:A^B^5. 我们通常所说的“两控区”指的是()A.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B. 粉层控制区C. 二氧化碳控制区D. 酸雨控制区E. 氮氧化物控制区答案:A^D^6. 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法产生阶段,环境立法主要针对的是()A. 大气污染B. 水污染C. 噪声污染D. 海洋污染E. 固体废物管理答案:A^B^7. 下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B.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是他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的特征C.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结合,因此,它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D. 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物E.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目的是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答案:A^B^D^E^8. 以下哪些林木采伐行为无需申请采伐许可证()A. 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的零星林木B. 集体所有制单位采伐本单位营造的林木C. 农村居民采伐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D. 个人承包全民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采伐承包后种植的林木E. 个人承包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采伐承包后种植的林木答案:A^C^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我国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的措施。

答案:(1)制定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和公布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报国务院备案。

(2)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

(3)环保部门在审批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4)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

(5)当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当地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拯救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而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2. 简述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污收费制度。

答案:(1)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2)对超标准排污费性质的认定,我们可以参考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相关规定,将其理解为是一种行政处罚措施。

即超标排污是违反“达标排污”规定而需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3. 什么是目的“一元论”和目的“二元论”?答案: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又包括两个方面:(1)保护人群健康;(2)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一直接目的方面,世界各国并无不同;在最终的目的方面,各国规定则有差别。

多数国家主张环境法的最终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的健康,其次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即“目的二元论”。

也有的国家,如日本、匈牙利等法律规定,环境法的唯一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即“目的一元论”。

4. 如何理解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答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客体的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就是说这些自然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某些环境要素,如太阳,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但因人的行为不能影响和控制,它就不能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某些珍稀动物,在它们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功能时,如动物园和马戏团里的熊猫、老虎,也不再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某些可以作为财产权利对象的自然物如土地、森林、草原、山脉、矿藏、水流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只能由国家或集体拥有所有权,而不能成为私人财产权的客体;还有一些作为环境要素的自然物,如空气、风力、光照等,只能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而不能作为具有财产权内容的法律关系如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