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4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大纲《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大纲第一章引论一、课程容(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二)学习逻辑的意义1.为人们获得新知识建立合理、坚实的基础平台;2.帮助人们提高推理能力;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4.有利于进行合乎理性的人际交流。
二、自学要求1.重点掌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2.领会学习逻辑学的意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1.逻辑学主要研究推理的有效性问题。
(选择题)所谓推理的有效性,指的是推理的形式有效性。
2.一个推理是形式有效的,指的是对于一个推理形式假设其前提是真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真的。
(选择题)3.简单应用:应用实例证明一个推理形式的无效性.例:如果8大于5,那么8大于4。
所以,如果8大于4,那么8大于5。
(二)学习逻辑的意义(简答题)1.为人们获得新知识建立合理、坚实的基础平台。
2.帮助人们提高推理能力。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合乎理性的人际交流。
第二章概念一、课程容(一)概念概述1.什么是概念2.概念的涵与外延(二)概念的种类1.空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3.个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4.正概念和负概念(三)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2.真包含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四)概念的概括与限制1.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2.概念的概括3.概念的限制(五)概念的定义1.什么是定义2.定义的方法3.定义的种类4.定义的规则5.定义的作用(六)概念的划分1.什么是划分2.划分的种类3.划分的规则4.划分的作用二、自学要求1.了解什么是概念,理解概念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涵和外延。
2.识别不通过种类的概念,特别学会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3.理解并识别概念外延之间的各种关系,能够熟练地使用欧拉图表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各种关系。
4.掌握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5.正确掌握概括、限制、定义和划分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6.学会识别并纠正常见的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一)概念的涵和外延(练习题P92)1.(选择题)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选择题)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
3.语词与概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A.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B.从理论上将,所有的概念都可以用语词来表达,而实际上有些概念并没有恰当的语词来表达它;C.同一个概念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D.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4.(选择题)任何概念都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即涵和外延。
5.(选择题)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应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或者类)。
(二)概念的种类1.(选择题)依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将概念分为空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2.外延为空集的概念称为空概念。
3.外延只有一个对象的概念称为单独概念。
4.(选择题)表达单独概念的语词有两种,一是专有名词,二是摹状词。
5.外延包括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称为普遍概念。
6.(选择题)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可以将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7.集合概念指的是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集合体。
集合概念所反映的集合体指的是由若干同类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
8.非集合概念指的是所反映的对象不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
9.辨别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要看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
(P62)10.(选择题)依据概念所反映的是个体、性质还是关系可以将概念分为个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
11.个体概念指的是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个体的概念。
12.性质概念指的是所反映的对象是个体性质的概念。
13.关系概念指的是所反映的对象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的概念。
14.(选择题)判断关系概念是几元关系概念其关键是看这个概念涉及几个个体。
15.(选择题)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将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16.正概念指的是所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17.负概念指的是所反映的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一般都带有否定词,总是相对于特定围而言的。
(三)概念间的关系1.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指的是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2.对于A、B两个概念,其外延之间可能存在如下五种关系: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选择题)同一关系指的是概念A与B之间有同一关系,当且仅当概念A与概念B的外延完全相同。
4.(选择题)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真包含关系,当且仅当,对于任一对象x,如果x属于B,则x也属于A;并且存在对象y,y属于A但是不属于B。
5.如果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真包含关系,外延大的概念A称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B称为种概念。
6.(选择题)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真包含于关系,当且仅当,对于任一对象x,如果x属于A,则x也属于B;并且存在对象y,y属于B但是不属于A。
如果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真包含于关系,则概念A为种概念,概念B为属概念。
7.(选择题)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交叉关系,当且仅当,(1)存在对象x,x 既属于A又属于B;(2)存在对象y,y属于A但是不属于B;(3)存在对象z,z属于B但是不属于A。
8.(选择题)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全异关系,当且仅当,对于任一对象x,如果x属于A,则x不属于B;如果x属于B,则x不属于A。
简言之,概念A与概念B的外延完全不同。
9.(选择题)A、B两个概念之间全异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0.(选择题)如果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A、B的外延只和等于它们的属概念C的外延,那么称A、B两个概念之间(相对于属概念C)有矛盾关系。
11.(选择题)如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A、B的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属概念C 的外延,那么称A、B两个概念之间(相对于属概念C)有反对关系。
(四)欧拉图(选择题)A、B两个概念之间若是同一关系,那么他们外延之间的图一般称为欧拉图。
(五)概念的概括与限制1.(选择题)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其涵与外延之间存在着反变关系。
即:一个概念的越多,则它的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概念越少,则它的外延越大。
2.(选择题)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涵、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3.(选择题)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涵、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4.对概念进行概括的基本方法是由种概念减少涵过渡到相应的属概念。
在汉语表达中,概括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给种概念减少限定词的方法。
一种是由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直接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方法。
(六)定义1.(选择题)定义就是以确切、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的涵或者外延的逻辑方法。
2.(选择题)定义一般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被定义项是需要揭示其涵或外延的概念;定义项用来揭示被定义项涵或外延的概念;定义联项是连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概念。
3.(选择题)给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方法是“属加种差”的方法。
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可用公式表示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4.(选择题)同一定义是通过给出表达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语词来明确概念的定义方法。
5.(选择题)示例定义通过列举出外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对象来明确概念的定义方法。
6.(选择题)枚举定义是一种列举出全部外延以明确概念的定义方法。
7.(选择题)递归定义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定义方法,而且它不受概念外延大小的限制,因而它在严格的科学理论系统中被经常使用。
8.定义的种类(1)(选择题)依据明确概念角度的不同,定义大致可以分为涵定义、外延定义以及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复合定义。
(2)(选择题)依据是直接明确概念还是通过明确表达概念的语词的意义来间接明确概念,定义又可以分为实质定义与语词定义。
(3)实质定义就是直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定义。
(依据所反映的属性不同,实质定义又可以分为性质定义、功能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
例参照P80)(4)语词定义就是说明或规定语词意义的定义。
语词定义又可以分为两种:说明语词的定义和规定的语词定义。
9.(简答题)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同一关系(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定义过窄、定义过宽、定义交叉和定义全异等逻辑错误);(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3)定义项中不能包含含混的概念或语词(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定义含混或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4)定义项一般不应包含负概念.10.定义的作用(1)通过定义,能够把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总结并巩固下来;(2)通过定义,可以使得概念更加准确,有利于建立科学、严格的理论体系;(3)通过定义,便于人们交流思想,消除分歧。
(七)划分1.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2.(选择题)划分包括三个要素,即划分的母项(被划分的概念)、划分的子项(就是划分后得到的种概念)和划分的标准(就是把母项分为若干子项的根据)。
3.划分的种类(选择题)(1)按照划分次数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2)按照子项数目的不同。
划分可以分为二分法和多分法。
4.划分的规则:(1)划分后的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2)每次划分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3)划分所得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5.划分的作用(1)通过划分,就可以扩展、加深对事物的认识;(2)通过划分,可以明确概念的外延,便于对不同种类的事物进行不同的处理。
第三章简单判断一、课程容(一)判断概述1.判断及其基本特征2.判断与语句3.命题和命题形式4.判断的种类(二)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的结构2.性质判断的种类3.同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4.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三)关系判断1.关系判断的结构2.关系的性质二、自学要求1.掌握判断的基本概念和逻辑特征。
2.了解什么是性质判断及性质判断的结构。
3.正确理解性质判断量项的含义,掌握各种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
4.理解同素材的判断之间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差等关系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对当关系由一个性质判断的真假推知其他同素材的性质判断的真假。
5.熟记四种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6.了解什么是关系判断及关系判断的结构,掌握关系常见的逻辑性质。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一)判断的定义和分类1.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逻辑特征:第一,判断都有所断定;第二,判断都有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