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答题注意事项及考试时间分配建议一、要不要把卷子先看一遍?这个问题不需要统一认识,完全依照考生的习惯而定。
有些考生习惯把卷子浏览一遍,然后再做答,这是可以的。
有些考生习惯于做一题看一题,这也是可以的。
但是语文试卷的作文题还是要先看一看,知道是什么题就可以了,不必构思,千万不能一边答题一边构思作文,这样容易出错。
二、遇见不会做的题怎么办?正式中考时,有一个答题时间分配问题,平时训练要有意识地培养分配答题时间的习惯。
如果遇到一些找不到切口的试题或者做了一半就做不下去的试题可以做个记号,暂时放一放,先做下面的题。
停留时间过长不仅耽误时间,还会影响情绪。
三、新材料、新情景没见过怎么办?中考试题基本没有书本上的成题,即便是一些容易的题也是书本上的成题经过改造后呈现出来的。
材料没见过,情景是新的这是命题者的初衷。
在“知识篇”中我们提到过命题专家在命题时表现出来的几个特点,“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熟悉当中考查陌生,陌生当中考查熟悉”,就是说命题专家要给考生创造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让考生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让考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新材料、新情景完全可以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已经具备了的能力去解决它。
四、如何提高一卷选择题的得分率?一卷选择题有一个正确选项,其它三项叫做“干扰项”。
命题专家在设定干扰项要围绕正确选项进行干扰,一要干扰,二要干扰有效,三要干扰出学生学习典型的错误。
因此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就是要提高抗干扰能力。
一要明确选择题的具体要求;二要仔细审题,确定试题内容;三要提高信息筛选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做到自信、精神集中,排除分数的压力,不猜不押。
方法可以采用选择法,也可以采用排除法。
五、有的学科试题一开始就不容易,怎么对待?理论上说试题的梯度由易到难,而且近几年大多数学科试题也是这么做的,但也有些学科发生过前边的试题开始就不容易。
考生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紧张,中考是难度的考试,是速度的考试,同时也是心理的考试。
考生一遇难题就思维闭锁,就产生心理障碍,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前面有个别难题,不一定后面的题就都难。
命题专家在前面也设置一两个难题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心理品质。
考生要有心理准备,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六、要学会“挤”!中考试题是“题题设防、题题把关”,中考试题每一道题都“长牙”,每一道题都“咬人”。
只有这样试题才能达到区分度的目的。
另一方面中考试题是分步赋分,做对几步就可以得到几分,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学会“挤”。
考生好比是漏斗里的沙子,每一位考生就是一个沙粒,沙粒进了漏斗就可以得分了;沙粒挤到漏斗中间又可以多得几分;沙粒从漏斗当中挤出来就可以得满分了。
因此考生在考试时,不急躁,不气馁,要学会用“挤”的办法提高自己的得分率。
七、答不完怎么办?有些学科的试卷在规定的时间里做不完,特别是数学、理综这些理科试卷,这也是正常现象。
试卷有一个长度标准,试卷长度是指试题量与考试时间的一个相宜程度。
命题时对试卷的长度有一个限制:中等程度以上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可以完成全卷,这就是试卷长度的标准。
为什么规定是中等程度以上考生可以答完?这和录取率有关,就全国而言我们的平均录取率是在50%,因此指标就设定在中等程度以上考生。
有一个问题要提醒考生,没有做完是不是就上线无望呢?这不一定!第一,决定上线与否是总分,某一两个学科答不完不见得总分不够;第二,“做完”与“做对”是两个概念,如果后面个别题没做完,前边的题正确率高,也完全可以得高分。
八、答不完还要不要检查一遍?一部分考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答不完试卷,特别是数学、理科综合,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抽出时间把前面的试题检查一遍?结论是肯定的。
在考试还剩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如果还有个别题做不出来,不会做的,那就干脆舍去,一点也不可惜,因为不是每一道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预备的,个别难题是给考重高预备的,对于一般考生来说花过多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不如用这点时间把前边做过的题再认真检查一遍,多年的高考实践证明:许多考生在最后时段中检查前边的试题都能找出错误,挽回损失,争取到了分数。
这一失一得,值得考生深思。
九、最后一道题一定是最难的吗?不一定!许多考生对试卷梯度的认识有一种定势,总以为最后一题是最难的,当时间不充裕时,连看也不看了,走出考场再一看,这题并不十分难,起码可以做几步、得几分。
因此每一道题都要认真看,每一道题都要认真思考,能做几步就做几步,中考是按步赋分,千万不能产生定势。
中考试题为了达到理想的压分度,往往是难度逐步加深,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步就做几步。
十、送给考生一个顺口溜:“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
”最后一句话“舍去全不会”要慎用,中考试题不是一看就会的,信息要提炼,知识要整合,问题才能解决。
“舍去全不会”是指十分难的题,是指做了一半做不下去的难题。
一看不会就舍去,那中考就得不到分了。
对于优秀学生来说不但不能舍,而且要做对。
提醒,最后考生不要再陷入题海战术。
进行复习时,注意科学用脑,避免无效劳动,可以把曾经做错的一些习题再浏览一遍,将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再整理一遍。
中考答题时间分配原则(一)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1.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2.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3.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先把该拿的分数一定拿到手!(二)把握全局首先,考生应当从全局上把握答题时间,尽量做到给作文留出足够的时间;一旦发现前面知识考查部分的试题用时过半,在65分钟内还无法完成,就应该当机立断,坚决地舍去未答的知识考查题,同时稳定一下情绪,立即开始转入作文,绝不能因小失大,抓住芝麻丢了西瓜,导致两头失分。
这时候,可以在保证不影响作文质量的前提下,以尽量加快作文笞题速度来补救,作文完成后,若有剩余的时间,再反过头去补答前面落下的知识考查题。
这样做比刻板地按顺序答题,最终导致作文时间严重不足而影响了得分大头,要好得多。
(三)在考场上怎样具体地掌握时间呢?现在考生一般都有手表,考试中随时都能看到精确的时刻,但问题恰好会出在这里,因为精确地“知道”时间和有效地“把握”时间并非一回事。
比如,有些考生往往写一会儿,看看表,写一会儿,计算一下时间,这样就会多次打断思路,影响发挥,结果反而浪费了时间;还有的,看到前面的用时超过了原来的计划,精神立即紧张起来,无法再去冷静地随机应变,或对原计划加以调整,或通过提高答题速度加以补救。
(四)速摸清“题情”刚拿到试卷的时候心情一定会比较紧张,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不要匆匆作答。
首先要从头到尾、正面反面浏览全卷,尽可能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
摸清“题情”的原则是:轻松解答那些一眼就可以看出结论来的简单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以从心里分为比较熟悉和比较陌生两大类。
对全卷有几道题、几种题型、每道各占多少分等做到心中有数。
大致分一下哪些是代数题、哪些是几何题、哪些是综合题等。
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可以确保不出现“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尴尬局面。
对“题情”有个大体了解后,再把答题时间大致分配一下,然后开始做题,按先易后难的顺序。
(五)答卷顺序“三先三后”在浏览了试卷并做了简单题的第一遍解答之后,我们的情绪就应该稳定了很多,现在对自己也会信心十足。
我们要明白一点,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能够拿到绝大部分分数就已经实属不易,所以要允许自己丢掉一些分数。
在做题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则。
(六)做题原则“一快一慢”这里所谓的“一快一慢”指的是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题目本身实际上是这道题目的全部信息源,所以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地看清题意。
有一些条件看起来没有给出,但实际上细致审题你才会发现,这样就可以收集更多的已知信息,为做题正确率寻求保障。
要审清题,建议审题时要一字一句地默读,关键的地方要用铅笔画一下。
当试题中出现“熟题”时要格外小心,切忌思维定势,要找出与原题的细微差别再答题。
当思考出解题方法和思路之后,解答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
这样不仅给后面的题目赢得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踩到得分点上的基础上尽量简化解题步骤,可使得阅卷老师更加清晰地看出你的解题步骤。
做综合题时要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动笔,应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结论。
(七)把握技巧“分段得分”对于中考数学中的难题,并不是说只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拿分而其他学生不得分。
实际上,中考数学的大题采取的是“分段给分”的策略。
简单说来就是做对一步就给一步的分。
1.会做的题要解决“会而不对、会而不全”的问题。
答题时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绝不拖泥带水,把平时老师讲的要点、得分点写上即可。
2.中考中得满分毕竟稀少,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必须要学会“分段得分”。
(八)注意卷面注意答题表述要规范清楚整洁,问答题要作答,作图题要下结论,综合题要有综合表述。
碰到不会做或没把握的简答题、问答题,建议在卷子上写一些相关文字,能得一分算一分,得不到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对非常确定的题目大可不必多此一举,这有可能让老师没发现关键答题点,出现失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