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试题研究》课件·PPT版式
中考《试题研究》课件·PPT版式
课时讲解2 内容理解
文章一《扁担的一生》详见学生用书 • P192
考点1 梳理故事脉络 考点2 人称的作用 考点3 词语的含义
返回目录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返回目录
课时讲解2 内容理解
课 时
考点 2 人称的作用 (2017.12考)
讲 解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__要____通 ,__邀____,意思为___邀__请_____
讲 解
考纲链接: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1
1.(真题11题3)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
课
【答案】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
时
讲 解
担”“孤单的扁担”)(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2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返回目录
规律总结
课 时
2.(2018安徽,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D)(3分)
讲 解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1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联系语境。所给句子强调了“我”“内疚”
原文
鉴赏
修辞:运用对偶,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诗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
字里行间。
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
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江风的和缓。
修辞:运用对偶手法,通过描写一幅小景,把平野
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返回目录
课时讲解1
核心素养拓展设问
课时讲解2 课时讲解3 课时讲解4
(1) 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则在光屏上 能 (选填 “能”或 “不能”)成完整的像.
(2) 实验中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说 明光路是 可逆 的.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课时讲解1 整体感知
文章一《扁担的一生》详见学生用书 • P192
考点1 梳理故事脉络 考点2 人称的作用 考点3 词语的含义
考点1 梳理故事脉络 考点2 人称的作用 考点3 词语的含义
返回目录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返回பைடு நூலகம்录
课时讲解1 整体感知
课 时
考点 1 梳理故事脉络(2017.11;2016.5;2014.7;2011.9)
例1题图
课
2.古今异义
时 讲 解
(1)芳草鲜美[F] 古义:
鲜嫩美丽
今义:食物新鲜 ,味道好
2
(2)阡陌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返回目录
命
二、重点诗句解析
题
点
原文
1
鉴赏
客路青山外, 修辞:运用对偶,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诗人身
命
行舟绿水前。 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同学们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出了物距u 和像距v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该
凸透镜的焦距是 15 cm.
课时讲解5
题
点
2
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
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
命
潮平两岸阔, 缓。 风正一帆悬。
题
修辞:运用对偶手法,通过描写一幅小景,把平野开阔、
点
3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返回目录
课时讲解1 课时讲解2 课时讲解3 课时讲解4
的感受,说明前面歪儿肯定做了一件触动“我”内心的事——歪儿自己不去
课 时
玩游戏,却把他的罐子偷偷地扔下来。再联系前文“我”捉弄歪儿的内容,
讲 解
可知“我”的内疚是有理由的。所以,“内疚”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朝他
2
招手,叫他来玩儿”。综上,所给句子放到丁处较为合适。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阅读能力“1对1”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