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
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A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C .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 据成书于西汉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
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前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史记》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B . 所有文献记载的历史都不是信史C . 只有考古发现的材料才是可靠的D .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3. 历史学家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下列选项中,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4.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
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他评价的是()A . 商鞅变法B . 北魏孝文帝改革C . 庆历新政D . 王安石变法5. 下表是某学者对明朝通俗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异”研究的部分成果。
其内容表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的“变异”主要是受到()社会价值观“重利趋商”成为社会潮流,将商人视为“智杰”“豪杰”。
生活消费方式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奢华”“逾制”的特点。
伦理道德观对金钱、物欲的强烈追求,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A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 . 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C . 新引进农作物的影响D .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6. 以下《清朝前期的疆域图》中,其中四个序号代表四个重要历史事件。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安徽徽剧戏班进京演出②清朝收复台湾并设立台湾府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④英国向中国大肆地走私鸦片A . ②①③④B . ②③①④C . ③②①④D . ④①③②7.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在此期间只有少数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
”于是这些“少数特别警觉的人” ()A . 撰写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B . 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工商业C .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D . 提倡变革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8. 李鸿章在奏章中写道:“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这一认识有利于()A . 军事企业的创办B . 民用企业的创办C . 近代海军的建立D . 近代教育的创办9.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
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A . 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立宪B . “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C . 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D . 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10. 一位历史学家说:“民国的建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
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
”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A . 推翻满清反动统治B . 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 . 驱逐列强在华势力D . 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11. 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领域社会进步存在问题政治共和制度的渐进动荡裂变的时局经济民族工业的春天昙花一现的凋零思想博大宽宏的气象迷离彷徨的选择习俗移风易俗的时尚抱残守缺的遗风A . 晚清政府时期B .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 . 北洋政府时期D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2. 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
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
”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A .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 . 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C . 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D . 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13. 毛泽东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伟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A . 八七会议B . 遵义会议C . 中共七大D . 中共八大14. 1956至1964年,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周恩来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了三次正式友好访问。
为此局面奠定基础的外交事件是()A .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发挥积极作用B .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成功C . 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 . 中美两国之间打破长期隔绝状态15. 依据下图判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出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A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粮食产量减少B . 文革时期的粮食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C .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D . 市场经济体制使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16. 雅典执政官梭伦废除债务奴隶,罗马共和国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上述史实反映出古代雅典和罗马管理社会的共同智慧是()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A . ①②B . ①④C . ②③D . ③④17.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
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
据此材料可以判断()A .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B .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C .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D .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18.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他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
他谈到的科学成就是()A . 哥白尼的“日心说”B .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C .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D .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19. 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中谈到英国革命时说:“这场斗争从来不是专制和共和制的斗争,用兰克的话来说,‘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另一方维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
”这场斗争的结果是英国()①保留传统并进行制度创新②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③明确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划分④国王最终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20. 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A . 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B .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C . 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D . 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21.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下列历史事件体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是()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22. 俾斯麦领导了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建立了一个普鲁士为主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1888年继位的新皇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政见大相径庭,于是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首相职务,同年俾斯麦被迫辞职。
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 . 俾斯麦失去了德意志民众的支持B . 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权力极其有限C . 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员任免权D . 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23.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地批评。
这些现象出现是由于()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急需调整③计划经济推动苏联迅速发展④农业集体化存在着严重弊端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24.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①魏晋以后,汉字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者可以利用其特点,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审美情趣中国的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②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治国方案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作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盛行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气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蒸汽时代结束,蒸汽机被内燃机彻底取代A . ①B . ②C . ③D . ④二、材料分析题25.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
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
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
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
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
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
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
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