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陀区区域规划

普陀区区域规划

普陀区区域规划1. 地理境域普陀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中心西北城郊结合部,东与闸北区交界,西语嘉定区交壤,南与长宁区、静安区比邻,北与宝山区相连。

区域面积55.47 平方公里,苏州河东西横穿境内,境内河段两岸岸线全长21.54 公里,普陀区是上海西部的陆上交通要道。

京沪线沪宁段、沪昆线杭段两条铁路线会合于区境内,境内设有上海西站,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别是204、312 国道的起始段,沪嘉高速公路与沪宁高速公路分别从西北部与西部进入境内,内环、中环、外环线及轨道交通3 号线贯穿境内。

区人民政府位于大渡河路1668号,东距铁路上海火车站4.7 公里,西南距虹桥国际机场8.4 公里,东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 公里,境内最北端距长江南岸吴淞口15.5 公里,西北端北新泾苗圃距江苏省境约20 公里,境南北新泾桥距闵行区莘庄约12 公里。

2. 普陀历史普陀区于1945年12月建区,初名十三区,1947年1月改现名,以境内普陀路得名。

位于市中心西北城郊结合部,东邻闸北区,西接嘉定区,南联长宁区、静安区,北频宝山区。

面积54.99 平方公里,列全市中心城区第二位,其中水域0.77 平方公里。

户籍居民307934万户、人口84.51 万人。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5368人。

辖6 个街道、3个镇,设205个居民委员会和8 个村民委员会。

普陀区是上海西部的陆上交通要道,有上海“西大堂”之称。

沪宁、沪杭两条铁路线会合于区境,设有上海西站。

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别是204、312 国道的起始段。

沪嘉高速公路与沪宁高速公路也分别从区西北部与西部起始。

市的内环线、外环线、明珠线(轨道交通)贯穿区境。

普陀区原为老工业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

中共早期活动家李启汉、邓中夏、项英、李立三、刘少奇等都曾在区内领导工人运动。

昔时工业以纺织、面粉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已迅速成为各门类工业竞争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区。

由于开展市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物流业、商业、现代都市型工业、旅游和服务等第三产业,经济逐年上升。

2003 年,全区完成增加值58.30 亿元,比上年增长12.80%。

财政收入完成43.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4%,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27.75 亿元,比上年增长26.66%,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三位。

如今,在新一轮发展中,普陀区将建设成为上海服务和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贸易集聚地。

普陀区原来棚户陋屋较多,潭子湾、潘家湾、朱家湾、药水弄为旧上海著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

1951 年,开始建设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此后陆续建成新村60 余处。

1992 年,普陀区进入第三次住宅建设高潮,10 多年来,“三湾一弄”已得到全面改造,全区出现300 多座命名的精品大厦,拥有数百幢时尚楼房。

新区开发的典范——215 万平方米的万里城和旧区改造的典范——160 万平方米的中远两湾城,成为全市住宅建设的示范点。

旧区改造也使市政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当前,全区上下正为全面建设新普陀而努力。

普陀区的名胜古迹有:玉佛禅寺,江南名刹,以供奉白玉雕释迦牟尼坐像和卧像而得名;真如古寺,1996 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一次的真如文化庙会在此附近举行;沪西清真寺,上海较大的清真寺之一;沪西工人文化宫,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长风公园,全市以水秀著名的大公园,园内有建于湖底的大洋海底世界,两年一届的上海国际花卉节在此举办;此外,还有长寿公园、海棠公园、未来岛公园等。

普陀区最新确定的“十一五”规划透露,将着力增强商务、物流和研发等功能,重点建设五大地区,建成一个服务、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商贸服务区。

普陀区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五流” 汇集的大市场、大流通、大配送格局。

94 个各类市场去年一年成交额就达856.14 亿元。

全新的“商贸普陀”功能定位,致力于在已有优势上的再提升。

普陀区将对现有的94 个大市场进行整合,重点提升市场的经营水平和技术含量。

普陀区正在长征镇筹建一个大规模的珠宝城市场,并筹备建设一个国家级的珠宝检测中心。

同时,普陀区将重点建设长风、真北等组团式的商贸群和长风生态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大力培育一批产学研基地。

一)功能定位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陆上交通区位和各类市场要素集聚的优势,坚持以现代物流业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形成商贸物流的区域功能特色,努力将普陀区建设成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现代商贸服务区,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国际大都市亮丽的“西大堂”。

(二)城区布局继续优化南、中、北三片布局,推进城区整体布局和互动发展。

南片为内环线以内地区,重点建设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着力体现都市形象;中片为内、中环之间地区,重点规划建设真如城市副中心和长风生态商务区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体现辐射能级;北片为中环线以西地区,重点建设中环组团商贸群和桃浦都市产业园,着力体现综合实力。

(三)产业方向区域经济发展要在过去几年大的发展布局和框架基本形成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发展楼宇经济、园区经济和滨河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在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重点聚焦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科技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专业服务业,促进区域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重点地区按照“三片五区、三态五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聚焦突破。

1、真如城市副中心位于内环和中环线之间,紧邻铁路上海西站,规划范围约600 万平方米。

启动区在曹杨路以东、铜川路以北,规划用地面积37.14 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92.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规划建筑面积73.14 万平方米。

依托沪宁发展轴线,特别是沪宁高速和沪宁城际快速铁,结合上海西站大型交通枢纽建设,搭建服务大平台,增强商务商业、物流信息、文化娱乐等功能,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的开放性生产力服务中心和服务上海西北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

2、长风生态商务区位于大渡河路和中环线之间,东起大渡河路,西至真北路,南临苏州河,北达金沙江路,规划用地面积220 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20 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和商业150.50 万平方米,是市中心重点规划建设的“9+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

要以组团式办公楼为载体,增强总部商务、生态景观、都市休闲、研发设计、经济服务等功能,建设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新高地、苏州河生态走廊新景观和上海西北地区的新地标。

3、中环组团商贸群以中环线为中轴,南起苏州河,北至沪嘉高速公路。

重点推进九大组团式商务、商业、宾馆、娱乐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面积70.66 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00.36 万平方米,是以商贸为主、商业为辅,集商务、商业、会展、宾馆、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组团式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搭建与长三角互为辐射对接的商务平台,汇聚大型企业总部和营销研发中心,增强商贸办公、休闲娱乐、科技研发、综合会展等功能,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商务商业对接平台和上海西北地区生活型服务功能区。

4、桃浦都市产业园位于中环、外环线、沪宁高速和沪嘉高速之间,包括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桃浦工业区两个部分,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是上海四大物流基地之一,也是唯一的陆港物流园区,城市商业配送物流特色突出,拥有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正在积极筹建保税物流中心。

桃浦工业区占地面积416万平方米,工业区调整发展的目标是:以服务经济为主要特征,以总部经济为重要载体,以科技型都市工业为主要支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桃浦都市产业园要以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桃浦工业区建设为重点,增强高端物流、贸易保税、创意研发、包装设计、精制加工等功能,建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5、长寿综合服务带位于内环线以内,加快推进十一大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面积19.11 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57.48万平方米,是普陀区经济发展最成熟、历史文化底蕴最丰富的区域。

立足于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和能级提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人文内涵和苏州河岸线资源潜力,聚焦楼宇经济,集聚高层次的专业服务业,增强商务商业、文化创意、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展示时尚都市形象。

普陀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布局十一五”规划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总体目标、实施两个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普陀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和谐、完善城市功能、增加税收和就业、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产业联动、塑造区域形象、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重要举措。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普陀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和中共普陀区委、区政府将普陀区建设成为服务、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商贸服务集聚区和国际大都市亮丽的西大堂”的目标定位,遵循《普陀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普陀区商贸易流通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指导思想,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十五”期间,普陀区商贸流通业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新普陀的战略目标,坚持抓机遇、打基础、兴功能、树形象”的指导方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优化形态布局,不断更新业态,完善服务功能,商贸流通业支柱产业地位明显增强,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繁荣繁华和持续健康发展,为普陀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成绩1、商业实力不断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新发展。

十五”期间,普陀区商业紧紧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区位特点,大力开拓市场,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不断提高全区商业的综合实力,并以此带动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全区商业销售(营业)额从2000年的211.33 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257.60 亿元,年均增长5.07%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76.08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00.29亿元,年均增长7.15% ;全区商业税收从2000年的4.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1.96亿元,年均增长29.90% 。

2004年,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区区级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8% ,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77.6%。

2、商业结构不断优化,奠定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新格局。

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引进各类资本,优化商业结构,初步形成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的特色优势。

一是大型商贸企业形成集聚。

麦德龙、家乐福、农工商、乐购、好又多、华联吉买盛、世纪联华、时代等已在本区开出18家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月星家居、红星美凯龙、金盛好来福、百安居、永乐、国美、苏宁等在本区开出10多家大型专业市场、专业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