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2001年营业额达到206亿元,目前拥有员工112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

2002年第二季(即4至6月),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7.7%(数据来源:IDC),从1996年以来连续6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并连续9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里,中国企业只有两家,其一就是联想。

在这个名为《中国科技的奇迹——联想在中国》的案例中,哈佛经济学家认为,在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里,还没有哪个国家拥有一家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除了中国,除了联想。

17年以来,从一间传达室到现代化的办公大厦,从11名技术人员到上万名员工,从初始资金20万元到年营业额超过280亿元,从坐在外国产品代理的末排座位到成为亚太第一,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国内电脑行业的“龙头老大”,联想集团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无论是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还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都把联想的成功归结于两个字:“创新”。

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正是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的创新造就了“联想奇迹”。

“没有机制创新,一切创新都是散金碎银”柳传志常常兴致勃勃地讲起他的“房子理论”:企业管理就像一座房子——运作层面的管理是“屋顶”,流程层面的管理是“围墙”,而基础层面的管理则是“地基”。

只有把“地基”夯实了,整个房子才有可能建好。

“把土夯实了再撒另一把土。

”那什么才是企业的“地基”呢?柳传志认为就是机制与理念。

他说:“为什么一些企业有了一次好主意之后,下一次就没有了?因为他们没有好的机制和不断发展的理念,而这才是不断产生好主意的源泉啊。

”柳传志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以机制创新为基础的,没有这条线,一切创新都是散金碎银。

杨元庆也认为,转化机制是发展核心技术的基础,只有好的机制和管理,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技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新产品,进而不断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

早在1984年,联想就向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争取到了决策权、人事权和财务权,进而分“几步走”完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通过转变根本机制实现了这个国有大企业的“软着陆”。

1994年,作为国有民营体制的联想,创造性地成立了员工持股会,将35%的分红权分到每个员工身上,并在200 0年将其转化为股权,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是联想得以再次腾飞的动力。

在联想历史上,这次股权变动被称为“值得树碑立传的35%”。

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后,联想开始完善其独有一套管理理念,柳传志把它叫作“我的管理三要素”。

首先是建班子,用一个有威信、有激情的领导班子,去激励一层又一层的员工;其次是定战略,让每一个人都清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路线;第三是带队伍,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做到后继有人。

这三个要素,使联想免受了很多损失,并推动联想不断走向成功。

“技术创新是最耀眼的一颗珍珠”柳传志是一个爱打比方的人,他把各种创新比作一颗颗珍珠,而管理理念就如同一根金线,把它们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

第一颗珍珠就是在1996年以前疏通物流系统,展开“价格战”从而降低库存。

众所周知,电脑就像鲜水果,是不能多放的。

积压时间越长、数量越多,就越没有竞争优势。

联想在国内第一个推出了万元以下的电脑,一举打破过去由外国公司主导市场的局面,很快成为国内电脑销量第一。

但联想同时意识到:这样做下去很容易变成家电价格战那样,因此必须提高产品毛利。

这就诞生了第二颗珍珠——“贸工技”的发展道路。

要提高毛利,就必须从技术入手;想搞技术,却没有资金,又不了解市场,怎么办?只有先搞“贸”,也就是规模经销,通过“贸”掌握市场开发、物流运作、资金管理、销售网络建设与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企业管理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制造,也就是“工”。

“贸”与“工”的充分结合打通了将技术变成金钱的各个环节,推动了技术创新。

就这样,“弱小”的联想在当时竞争极为激烈的IT市场中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达到百亿元的规模,组成千人的研发团队。

接着,联想将“企业推”变成“市场拉”,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定价,形成连供应商都得跟在后面不断调整的“弹性生产供应模式”。

杨元庆说到这项“安全库存结合按订单生产”的创举时,总是神采飞扬:“这个灵感来自于计算机CPU、内存与高速缓存之间的关系。

用户订单就是CPU,要求速度相当快;而按订单生产就像内存,速度较慢;所以把用户经常大规模采购的品种先大量生产出来放到安全库存中,就像一个高速缓存区,将80%以上的订单命中在这里,既能马上满足产品数量又能满足用户要求的个性。

”如果说弹性模式是第三颗珍珠,那么第四颗就是组织结构的创新了。

最初,各部门之间只强调各自的权力和职责,甚至企划部不用和市场部商量就能定价。

1994年起,联想将十几个部门整合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微机事业部,也就是联想电脑公司的前身。

当时29岁的杨元庆,当上了这个部门的总经理,果断地把直销转为分销方式,力挽狂澜,抵住了外国电脑公司的“大兵压境”。

在这串“项链”里,技术创新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珍珠。

从只着眼于打字、计算、玩游戏,到倡导“应用电脑”、“功能电脑”,甚至“一键上网”、“家庭数码港”,联想开始向技术驱动型企业转型。

此后,又有一系列的创新出台,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联想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站在高高的台子上,背对着台下张开双臂、排成一排的同事们,品牌推广部的王桂馨鼓足勇气笔直地向后倒了下去……从这一刹那起,她学会了信任别人。

这就是联想每个新员工都曾经历的“入门培训”。

“除了…信任‟,还要学会…分享‟。

在联想每个人学到点东西,都想马上告诉别人,想当老师。

”培训中心的吴晓蓉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员工唐长军自己搞了一个“FAST学习加油站”,他每天早上都会把一些小故事、小知识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的朋友,这些朋友又会转发给自己的朋友。

久而久之,很多部门的同事虽然没见过唐长军,但都和他分享过获得新知的快乐。

打开他的电子邮箱,一连串的《FAST学习加油站第XX站》映入眼帘,标题也是各式各样,《用另一只眼来学习》、《成功是什么》、《有效的学习模式》、《每天进步一点点》、《把木梳卖给和尚》……唐长军认为,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把知识表达给别人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而坚持每天都做,也是对自己毅力的一种考验。

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使他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人们都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也是身外之物‟,捂着、藏着都没有用,只有理解了、会用了,才是自己的。

所以分享知识,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联想深知,高科技企业之争其实是人才之争,只有把握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拥有握紧的拳头。

以“会用人”著称的柳传志认为,企业就像一个“木桶”,其“容水量”取决于木板中最短的那块。

如何用人、留人,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创新、持续发展。

第一章电脑维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里所述原则、方法等是第二部分分类判断的基础,需要认真遵守执行。

§1.1 进行电脑维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进行维修判断须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简单的事情,一方面指观察,另一方面是指简捷的环境。

简单的事情就是观察,它包括:1、电脑周围的环境情况——位置、电源、连接、其它设备、温度与湿度等;2、电脑所表现的现象、显示的内容,及它们与正常情况下的异同;3、电脑内部的环境情况——灰尘、连接、器件的颜色、部件的形状、指示灯的状态等;4、电脑的软硬件配置——安装了何种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的是使种操作系统,其上又安装了何种应用软件;硬件的设置驱动程序版本等。

简捷的环境包括:1、后续将提到的最小系统;2、在判断的环境中,仅包括基本的运行部件/软件,和被怀疑有故障的部件/软件;3、在一个干净的系统中,添加用户的应用(硬件、软件)来进行分析判断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有利于精力的集中,有利于进行故障的判断与定位。

一定要注意,必须通过认真的观察后,才可进行判断与维修。

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要“先想后做”先想后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先想好怎样做、从何处入手,再实际动手。

也可以说是先分析判断,再进行维修。

其次是,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地先查阅相关的资料,看有无相应的技术要求、使用特点等,然后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结合下面要谈到的内容,再着手维修。

最后是,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判断,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一定要先向有经验的同事或你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咨询,寻求帮助。

三、在大多数的电脑维修判断中,必须“先软后硬:即从整个维修判断的过程看,总是先判断是否为软件故障,先检查软件问题,当可判软件环境是正常时,如果故障不能消失,再从硬件方面着手检查。

四、在维修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即“抓主要矛盾“在复现故障现象时,有时可能会看到一台故障机不止有一个故障现象,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障现象(如:启动过程中无显,但机器也在启动,同时启动完后,有死机的现象等),为时,应该先判断、维修主要的故障现象,当修复后,再维修次要故障现象,有时可能次要故障现象已不需要维修了。

§1.2 电脑维修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是维修判断过程中第一要法,它贯穿于整个维修过程中。

观察不仅要认真,而且要全面。

要观察的内容包括:1、周围的环境;2、硬件环境。

包括接插头、座和槽等;3、软件环境;4、用户操作的习惯、过程二、最小系统法最小系统是指,从维修判断的角度能使电脑开机或运行的最基本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最小系统有两种形式:硬件最小系统:由电源、主板和CPU组成。

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任何信号线的连接,只有电源到主板的电源连接。

在判断过程中是通过声音来判断这一核心组成部分是否可正常工作;软件最小系统:由电源、主板、CPU、内存、显示卡/显示器、键盘和硬盘组成。

这个最小系统主要用来判断系统是否可完成正常的启动与运行。

对于软件最小环境,就“软件”有以下几点要说明:1、硬盘中的软件环境,保留着原先的软件环境,只是在分析判断时,根据需要进行隔离如卸载、屏蔽等)。

保留原有的软件环境,主要是用来分析判断应用软件方面的问题2、硬盘中的软件环境,只有一个基本的操作系统环境(可能是卸载掉所有应用,或是重新安装一个干净的操作系统),然后根据分析判断的需要,加载需要的应用。

需要使用一个干净的操作系统环境,是要判断系统问题、软件冲突或软、硬件间的冲突问题。

3、在软件最小系统下,可根据需要添加或更改适当的硬件。

如:在判断启动故障时,由于硬盘不能启动,想检查一下能否从其它驱动器启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