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诈骗案”的问题

“保险诈骗案”的问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
更多资料请访问.(.....)
“保险诈骗案”的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是牵连犯依旧想像竞合犯
差不多案情:行为人王某为了诈取保险金与张某合谋,由张某将王某从一汽车公司承包的客车烧掉,事后付给张某一定的酬金。

该客车归汽车公司所有,投保人和受益人均为汽车公司。

一日凌晨,张某携带汽油到汽车公司,将王某停放在汽车公司院内的客车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万五千余元。

当时车站内停有其他车辆十余辆,燃烧地点距家属楼16米,距加油站25米,距气象站7米。

事后,王某将客车被人烧毁的情况通报该汽车公司。

保险公司未能及时查明起火缘故,遂向投保人支付赔偿款三万余元。

本案中,行为人王某为骗取保险金,以放火烧毁投保汽车的方法,通过投保人向保险公司骗得保险金的行为该如何处理,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的目的是骗取保险金,但他们只实施了放火烧车这一个行为,并未实施诈骗保险金的行为;且行为人不具备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资格,其欲以放火的手段骗取保险金的方法和做法,是对保险合同的误解,事实上他也不可能向保险公司索赔。

行为人放火烧毁汽车的行为具有双重性质,触犯了两个罪名,关于保险诈骗罪而言,它只是预备行为,构成预备犯;而行为本身又构成放火罪。

一行为触犯数罪名,完全符合想像竞合犯的特征。

因此,依照想像竞合犯的处断原则,
以放火罪论处。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该观点一方面认为行为人不可能实施保险诈骗罪的行为,但又承认放火烧车是保险诈骗的预备行为,自相矛盾。

其二,以不具备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资格和对保险合同的误解为由,否认事实上施该犯罪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即使不具备某罪的主体资格,也能够通过其他人实施该种犯罪,否则在现行刑事规范条件下,就不能解释妇女也能够成立强奸罪的共犯甚至是实行犯;而且,对保险合同的误解不能阻却行为人的犯罪有意,而能不能从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也不能阻却保险诈骗罪的成立,因为刑法关注的是其爱护的法益受到了多大程度的侵害,而不是行为人通过犯罪行为是否猎取或者猎取了多少利益。

其三,没有全面准确地认识行为人的整个行为过程,忽略了行为人“接他人之手”犯罪的事实,简单的将行为人实施放火烧车的行为归结为“一个行为”,不能解释骗取保险金的有意与实施放火行为的主客观相脱离的矛盾。

笔者以为,本案中王某的行为构成放火罪与保险诈骗罪,两罪在刑法理论上属于牵连犯。

二、想像竞合犯和牵连犯的区不
我国刑法理论上的牵连犯和想像竞合犯差不多上罪数形态领域的问题。

其界限在理论上往往易于混淆,在实践中也难以辨不。

想像竞合犯,亦称想像数罪,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简言之,即是一个危害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

从法理上分析,在想像竞合犯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数
个不同的具体罪过,既能够是数个内容不同的犯罪有意,也能够是数个不同的犯罪过失,而且也能够包括犯罪有意和过失。

“从一定程度上讲,数个不同的具体罪过,是受具体犯罪有意或犯罪过失制约的犯罪行为构成想像竞合犯的全然缘故或差不多前提,也是想像竞合犯其他构成特征的基础。

” 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即是讲,不同的具体罪过必须体现于一个危害社会行为之中,并借助于一个危害行为方能达到主观见之于客观即危害社会的结果。

同时,该一危害行为必须同时直接作用于体现不同直接客体的数个犯罪对象,进而侵犯不同的直接客体。

牵连犯是指犯罪人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手段)或结果行为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

也确实是讲,行为人为了达到某一犯罪目的,而实施犯罪行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其采取的方法行为(或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可构成另一个独立的犯罪。

申言之,基于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而形成了牵连犯罪的目的行为、方法行为、结果行为相对应的数个犯罪罪过。

在这些罪过的支配下的目的行为、方法行为、结果行为相对独立并完全具备犯罪构成要件,而这些危害行为具有牵连关系。

因此,要成立牵连犯,必须在某种犯罪的性质上,通常是作为其手段实施的行为,或者某一种犯罪的性质上通常是作为其结果事实的行为。

亦即数个行为,这些行为必须立于“手段—目的”、“缘故—结果”的关系。

而且,这数行为都符合独立的构成要件的犯罪。

因此,犯
罪的手段或结果行为是不可罚的事前行为或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为主犯罪本身所汲取,不成立独立的犯罪时,因此不构成牵连犯。

牵连犯和想像竞合犯同属“处断的一罪”的罪数形态,因而在理论上有许多若干相通或相似之处,实践中经常发生混淆。

从二者的概念分析,牵连犯和想像竞合犯都存在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而且往往能够找到数个罪过和数个结果。

此外,牵连犯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往往被理解为犯罪方法或犯罪结果,这就使两者常被人们混同。

事实上,二者依旧有专门大区不的。

成立牵连犯的首要条件是其行为的复数性,数行为的存在是构成牵连犯的前提条件,且数行为之间存在牵连关系。

而想像竞合犯是实质的一罪,行为人实施一行为所采取的犯罪方法或造成的犯罪结果尽管可能触犯其他罪名,但因其只有一个行为,也就不存在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的问题。

例如,用放火的方法杀人或者放火导致他人被烧死,尽管有放火的方法或致他人死亡的结果,但这些方法或结果均不是独立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其触犯的放火罪和杀人罪两个罪名的行为有一定的重合性,即基于数个罪过的该行为所涉数罪的构成要件有部分的交叉或重叠。

在整个犯罪构成中居于核心或重要地位的危害行为是单一的,为所触犯的数个罪名共有;其所侵犯的数个直接客体及所造成的数个危害结果,并没有实际存在的等量危害行为与之相对应,只是因观念上的竞合或人们主观上的“想像”而构成了数罪。

由此,牵连犯与想像竞合犯的要紧区不就在于行为人实施了一个依旧数个行为。

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够从本质上将两者区不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