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科构成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对每一个处在观念转型期的语文教师而言,这些都是不能不了然于胸的问题。

但实际情况是,虽然经过好几轮的新课程培训,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对以上问题迷惑不清。

听了苏立康教授的讲座,我对语文PCK的理解是:教师把既有的学科知识,根据时代社会背景,考虑学情,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通俗地说,语文PCK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下面拟就语文学科教学知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是什么?准确地界定每门学科的构成要件是顺利走进一门学科的必要条件。

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搞不清“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原因正在于这门学科似乎缺少像数理化那样清晰明确的知识序列。

为此,甚至有人怀疑它能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为了教学的需要,人们还是想给它一个明确的界定。

在建国不久的1956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被笼统地称为“文学”。

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才把“文学”改成“语文”,并强调“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

直至1996年颁布的历经先后6次修订的教学大纲才在继续突出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基础上,首标“文化”二字,强调语文还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只是没有明确界定“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独立地位。

因此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的争论依然继续。

200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终于正式确认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功能,明确规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在此基础上,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准确地揭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说明其构成要件不外乎“语言文字”和“人类文化”两个层面,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

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教授和他的同事启动了名为“教师知识发展”的研究,于是就有了PCK。

舒尔曼认为PCK是指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

语文课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老师一辈子在建设我们的课堂的同时,也在建设我们自己。

我觉得这是我们难的地方,也是我们幸福的地方。

语文教师一辈子都闲不住,因而一辈子都在不断提高,老师们发展自己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要求自己。

这些知识老师们都很牢固,都很丰富的时候,真到上课,还要严格挑选,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给什么,不给什么,怎么给?这些恐怕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大毛病就是脱离语言,浮在面上。

现在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是考语言能力,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语言积累更丰富,这样才能提高。

语文课要朗读,读了才能积累,反复读,烂熟于心,这些东西才能化为自己,自己才能应用上,所以要在语言上扎扎实实下功夫。

二、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教什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及构成要件的正确界定为“教什么”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但是,主导语文教学几十年的工具论理念,依然影响着当前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课堂上,很难看到师生智慧的相互生发和激烈碰撞,也看不到生生情感的交融互渗和不断升华,更看不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文本的多向解读(个性化解读)和相互开发。

总之,这种理念主导下的课堂教学,既无激情四射的课堂热度,亦乏鞭劈入里的思维深度。

怎样才能正确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正确认识语言文字和人类文化既有所区别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是达成以上目标的必要条件。

语言文字指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合体系。

文化是指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文学科的文化因素主要属于人类精神领域。

从形态上看,前者有形,后者无形。

人类文化通过语言文字记录和传播,有形是无形的物质载体;语言文字依托人类文化而存在,无形又是有形的精神内涵。

二者既是有形与无形的有机统一,又是刚性和柔性的完美结合。

所以,紧紧立足于二者的特殊联系,向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汉民族语言文字知识(识读、理解、书写和运用等),使之形成相应的技能和技巧;传播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最为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使之形成相应的精神品格和价值体系,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如何教?1、立足学科特点,遵循认知规律。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

体现其工具特性的语言文字教学,既要让学生系统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又要使他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相应的语言技能;体现其人文特性的人类文化教学,又要努力把学生对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形成和相应的精神品格锻造与内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由材料的积累到理念的形成,从事物的表象到事物的本质,既是人类认知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语言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因此,语言训练和人类的文化认知过程,必须通过学习、掌握、感受、享受和创造五个阶段。

学习是语言文字和人类文化知识的系统化,掌握是二者的技能化,感受和享受则是二者的内在精神化,创造则是在以上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字和人类文化转化为进行知识和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条件。

2、深化学科认知,提升教学境界。

对知识而言,从学习到掌握,均处在以形成相应的技能为目的训练阶段。

要实现对知识的感受和享受,就必须在具备相应技能的基础上熟练应用并充分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而创造则是形成新知的必要条件。

对文化而言,学习是文化的积累过程,掌握就是融汇贯通业已积累的文化因素;感受就是将文化转化成为与学生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情感态度密切相关的内在能量;享受就是把这种潜质(内在能量)转化成为学生安身立命的本质力量;创造就是师生在对文化进行反思批判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不论是文化还是知识,学习和掌握均处在认知的第一境界,这也是认知最基础最艰苦的阶段。

感受和享受处在认知的第二境界。

当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文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时,才能进入这一境界之中。

学生认知的第三境界就是创造。

创造是认知活动的升华,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不论是新知的顺利生成,还是文化的推陈出新,都离不开这一最高境界。

反观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语言文字和人类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感受和享受的阶段。

缺乏感受和享受,自然就体会不到学习和掌握的必要性,也体会不到这一阶段的乐趣所在。

没有远大目标激励,就不可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没有快感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向创造的飞跃,更无法领悟到能力训练的目的和归宿。

所以,努力提升教学境界,积极实现第一境界向第二境界和第三境界的跃升,确实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3、重视知识积累,加强学法指导。

高度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文化这两大模块的感性材料的大量积累是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学生逐渐形成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相应文化品格必要条件。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让学生有计划地接触一系列高品位的知识文化感性材料就能在他们大脑中形成相应的兴奋点。

而有了这些兴奋点,就能产生有效的信息源,因而也就有助于形成必要的语言功能和精神品格。

其次,要针对知识和文化的不同认知特点加强学法指导。

就知识而言,应该从形成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使学生准确掌握大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然而,单纯的知识习得必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所以以形成相应能力为目的的语言技巧训练也是必不可少。

4、理清四层关系,打造优质课堂。

如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目前各种论述异彩纷呈,不同观点争奇斗艳。

我认为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四层关系:文本与生活文本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教本,它具有凝固、静态、有限的特点。

生活是师生共同面对的现实生活,它是动态的、开放的和无限的。

课堂教学不能以文本代替生活,也不能以生活取代文本。

前者,只重视对文本做出多样化的诠释或解读,离开文本就集体失语;后者又反映在教学只着眼于师生对生活本身的感知与体认,文本成了可有可无的道具。

只有以文本为经,以生活为纬,组成以文本开掘生活,同时以生活唤醒文本,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网络状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克服它们各自的局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倾听与对话倾听与对话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而且也产生于生生之中。

它既有利于彰显教学民主,更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

它既有助于增强课堂的热度,更有助于延伸课堂的深度。

只有专注的倾听,没有智慧的对话,教学必然流于形式,课堂难免沉闷乏味;只有随意的对话,没有认真的倾听与思考,课堂只有人声嘈杂,教学很难引向深入。

所以,应该把倾听和对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倾听,后对话,以专注的倾听,促进对话的深度;以智慧的对话,检验倾听的效果。

自主与合作自主是学生个体对文本在解读中的质疑探究,自主也不是完全的独立,教师也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引导。

合作是在个体质疑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拿出讨论的结果。

不论自主还是合作,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精心的步骤设计。

不能使自主流于放任自流,甚至漫无际崖的各说各话;合作滑向了漫无目标,成为脱离文本的七嘴八舌。

表面看来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风起云涌,热度很高,但实际上,教学已偏离了自身的目标,更遑论其深度和效果了。

预设与生成预设是指教师要对课堂教学预先做好细致周密的规划。

生成是一个化学概念,本义是指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后生成新的物质。

这里借用这个术语用来代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文本的多向解读、师生间的相互开发、师生由文本向生活的开掘、师生从生活向文本的过渡,以及由此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等。

总之,生成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想和观念的激烈撞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正是一个在预设中不断生成的过程。

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

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生成,不能产生有价值的生成的预设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有些课堂生成太多,严重脱离文本,显得杂乱无章;有些课堂预设太死,扼杀创造生机,难免死气沉沉。

语文课堂教学从来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

没有任何遗憾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探讨并努力把握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的学科构成和教学目标,努力遵循课堂教学的特殊规律,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有希望不断减少遗憾,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