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张小妹1,2(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2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摘要:国内轿车产能过剩、发展规模经济等都要求中国的轿车企业能够走出国门。
本文试着在定义轿车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上,从论述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在分析当前轿车企业国际化现状和存在障碍后,逐步探讨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的正确模式,并提出了其进行国际化时“品牌-竞争”战略选择模型。
关键词: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国际化模式;战略选择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汽车产能的急速扩张,国内汽车市场供过于求肯定会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进军国际市场成为我国轿车企业寻求市场突破的一大出路。
1、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汽车出口是检验一个国家轿车工业发达程度的指标之一,中国轿车工业只有大规模出口以实行国际化,才能说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一个企业只有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
而且自主品牌和技术建设与发展也需要做国际化方面的工作。
可见,轿车企业的国际化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1.1、汽车企业国际化的总体情况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部件出口金额为42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5%,其中汽车整车出口96.30亿美元,同比增长31.81%;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326.08亿美元,同比增长9.80%。
从金额看,整车出口中货车最高,为43.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48%;其次为轿车17.95亿美元,同比增长28.05%。
从数量看,整车出口为68.10万辆,同比增长10.84%。
其中货车最高,为28.77万辆,同比增长4.32%;其次为轿车24.13万辆,同比增长27.93%。
在我国的整车出口结构中,特种车辆占据了绝大多数,数量最小的是轿车和越野车。
因此,无论在出口产品还是在出口营销方面,中国企业都还只是处在尝试的阶段,零星的小规模出口大多只具有象征意义。
但是在传统产品方面出口增大,一批产品在世界上已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如汽车音响、汽车轮胎、发动机零件等;一批产品如汽车电器、制动器、铝车轮、汽车线束、等速万向节和刹车片等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
1.2、中国轿车企业对外投资、兼并收购情况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水平对应,许多理由认为有跨国公司扩大了经营的规模和范围,并且我们看到了跨国公司加速成长和参与到了许多工业化国家。
国际转移中,对外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化的衡量指标之一。
虽然我国轿车企业相对国际巨头车商,实力明显偏弱。
但一种好的现象是,中国轿车厂家在不断增加出口的同时也开始不断的探索海外投资、兼并收购其他车厂的路子。
比如,上汽和南汽购买的英国罗孚不同资产,上汽取得了罗孚几款车的品牌使用权和技术,而南汽则购买了其生产线。
以上汽为例,积极在海外投资建设本土化,继上汽北美和上汽欧洲公司后,又成立了上汽日本和上汽香港公司,形成了一个总部四个海外公司的构架。
之后,上汽的合作伙伴遍及欧美与亚太地区,合作领域域跨越整车、零部件、服务业。
上汽集团大步走向世界。
由此看出,中国的轿车厂家已经开始探索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国际化道路。
在全球投资、并购等也是企业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的要求。
2、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在中国的轿车厂家实力还不如国际巨头的情况下,中国轿车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决不是一片坦途。
很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的解决,只是凭借低价战略是无法成功的进行国际化。
中国轿车企业以下方面尚需加强。
2.1、自主开发与自主品牌影响力不足,从而表现出知识产权缺位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界定“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按照东风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程振彪的定义:“自主开发若单纯的讲,就是以自己为主导的开发,自己可以自主的开发。
自主开发的产品,其品牌自然可以称作自主品牌。
其次尽管不是自己开发的,但依据其资本属性仍然可也有主导权,从而可以使用的品牌也被称作自主品牌。
”我国加入WTO以后,尤其是进入履行义务的“后过渡期”,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就一直在利用知识产权这把利剑“折腾”我国弱小的民族汽车品牌企业。
以奇瑞为例,美国通用曾向奇瑞在美国的经销商梦幻汽车<VVLLC)公司发出律师函,称奇瑞的英文商标<CHERY)与雪佛兰<Chevolet)的昵称Chevy接近,反对奇瑞用Chery在美国进行注册、销售、代理以及所有相关商业活动。
其实就在奇瑞销售QQ这款车的时候,通用就状告奇瑞盗用了通用旗下SPARK车的相关技术资料。
而这仅仅是凭两款车的样子相象作出的结论。
另外,关于吉利、比亚迪F3仿造丰田相关车型之类的消息也屡见报端,等等。
国内有个别自主品牌企业自身存在着诸如规模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不强、缺乏创新意识;营销服务不到位,品牌意识及建设力度不够;甚至还有简单组装、拼凑、模仿等现象。
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2.2、企业自身规模偏小、尚未达到规模经济汽车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其在厂房设备建设、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人员培训、技术开发、营销渠道建设和维修服务等方面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
英国经济学家家Maxcy G.和Silberston A.对这个问题在《The Motor Industry》中做过经典的论述。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平新乔、魏军锋近期的研究表明,我国汽车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大部分企业的产量尚未达到“最低市场需求量”,国内汽车企业数量至少多出一倍。
我国的12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数量几乎等于美、日、欧所有汽车厂家数之和,但是全国的年产量不及一个外国大汽车公司的产量。
这都说明了汽车生产企业的规模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从理论上来看,这个问题已经得到很好地解决,一致承认汽车产业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部门,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的步伐。
造成了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相背离的情况,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汽车工业部门条块分割的体制和地方保护主义;汽车市场整体需求不足;缺乏应对国际市场的经验与对策我们不能不说中国迈向汽车出口大国之路荆棘密布。
如奇瑞,在向美国出口的时候,不仅需要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而且还将解决“满足美国环境和安全标准”、“建立销售渠道”、“充实售后服务网”等一系列课题。
这些无疑都将加大中国的轿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
虽然人力的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内厂家的自主技术不足的情况下,轿车制造的成本也不会太低。
在此情况下,进入国外汽车消费非常成熟的国家,有相当的挑战性。
3、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模式思考3.1、轿车企业国际化类型根据荷兰学者Gerda Gemser 、Maryse J.Brand 、Arndt sorge等研究的结果,中小规模的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时大致有两种途径:合作战略和独立战略,而合作战略是首选的方式。
在我们样本中公司的国际化框架通常有这样的特点:防御型而非进攻型战略,少于三种不同的形式、稳健的进入模式,在超过两三个文化和经济有差异的地区进行国际化扩展。
合作型的战略在很大的范围内降低了风险,并且适时的获得了很多有利的资源<如管理资源、市场资源以及更多的实物资源等)。
特别是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进入一个文化差异大、陌生的市场,通过与当地商家的合作,可以迅速的融入到投资工程的运营和管理当中去。
对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状况进行考察,也发现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合作型战略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进入的成本、熟悉与开拓市场的速度、降低风险等等。
但同时必须以部分的盈利和管理权让度出去。
独立型战略即企业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等单枪匹马的进行国际化,不依赖外部的力量。
此战略下,企业对国际化的业务有绝对的支配权、利润的分配权。
但是要求企业自身实力强大,有相应承担风险的能力,因为企业进入的是与自己国内差异很大的市场。
以目前汽车行业的情况看来,单独使用两种战略的企业不多。
一般都采用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如即使使用合作型战略,合资建立海外轿车制造工厂等,但在知识产权、品牌等方面还是会保持独有,不会轻易的让度出去。
我们以上汽在国际化方面的路径作为参考:如上汽集团,主要是通过建立合资公司进行国际化。
2001年,集团实现了三个转变:整车出口批量化,零部件出口规模化和海外公司本土化。
上汽集团逐步建立63家合资企业,它们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占整个集团经济总量的95%;合作伙伴分布在欧美和亚太地区,合作领域跨越整车、零部件、服务业。
而后,上海大众整车进入澳大利亚市场。
上汽仪征的赛宝、上汽通用五菱的微型面包车也批量进入美国和叙利亚等国际市场。
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战略视点正在扫描世界汽车零部件市场,一大批具有竞争力、高质量的零部件产品源源不断进入北美、日本等OEM配套市场,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紧紧依靠合资方、努力在对方体系中寻找切入点,外向度不断提高,零部件出口已形成批量规模。
但是,整车出口的形式不容乐观。
3.2、中国轿车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三种一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重点集中战略。
本文试着将其与品牌战略结合,建立“品牌-竞争”模型供轿车企业在表1:“品牌-竞争”模型在国际化战略中,品牌的国际化时国内企业绕不过去的门槛。
虽然合作战略是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时的选择,但是具体合作中,如关系到品牌、技术等方面时,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是会选择自主开发的战略。
因为这些都是其无形的资产,有很大的价值,不可能轻易的与合作的伙伴共享。
这就是说国际化其实是一个合作与自主相互缠绕的过程。
我国的轿车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培育品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品牌不应该是价格低、质量次的代名词,也不应该是低成本劳动力聚集的“血汗工厂”的象征。
在汽车企业日益走出国门的今天,国际化品牌的塑造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参考文献】[1]顾平平,王晓.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车辆,2004,<6):25-27.[2]吴勇.扩大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探讨.上海汽车,2005,<6):9-10.[3]王钦.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目标市场、进入方式与竞争战略.甘肃社会科学,2004,<5):222-225.[4]汲剑磊,江劲骏.把脉中国汽车市场.商业文化,2004,<8):18-21.[5] 徐浩询.中国企业国际化基本有四种模式.企业文化,2005,<8):14-16.[6]Gerda Gemser,Maryse J.Brand,Arndt Sorge.Explor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small businesses: a study of Dutch old and new economy firms.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4,<6):127-150.A Study on InternationalizationofChinese AutomobilesEnterpriseZHANG Xiao-mei1,2(1 Ocean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2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eifang 262700,China>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domestic automobile industry, there exists a phenomenon of over capacity of auto production, i.e. a surplus of supply over demand on the domestic auto market. One possible re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enlarge the export share to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elaborate the necessity, the possibility, current situation and obstacles of Chinese automil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Key words: Chinese automobile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mod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choi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