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

第一章1.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2.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3.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第二章1.外部效应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简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2.正、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例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纸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企业造成损害。

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

假定造纸行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在一点相交,这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D 代表着购买者可从纸张的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也就是纸张的社会边际效益,即D=MSB。

供给曲线S代表着企业为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的纸张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但是,这条曲线所代表的边际成本仅是私人边际成本,即S=MPC,而未将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纸张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在内,也就是未计入外部边际成本MEC,社会边际成本MSC=MPC+MEC。

因此,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不加干预的纸张市场的均衡在MPC=MSB点实现,这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不是最佳的,因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应是MSC=MSB。

有效的均衡应当在包括了私人边际成本和外部边际成本在内的社会边际成本恰好同社会边际效益相等这一点实现,即MSC=MPC+MEC=MSB。

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状态。

正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

例如,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就是带来正的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接种疫苗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一点。

需求曲线D所反映的仅是消费者自身可从接种疫苗中获得的边际效益。

消费者的决策所依据的仅仅是私人边际效益,而未包括外部边际效益。

这样一来,在D与代表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供给曲线S(为简化起见,这一例子假设提供疫苗接种的私人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相交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上,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效益超过了私人边际效益,依据私人边际效益做出的产量决策是不具有效率的。

社会边际效益(MSB)可通过将私人边际效益(MPB)同外部边际效益(MEB)相加而求出。

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益,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

3.正、负外部效应政府解决办法及其具体内容矫正性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其操作办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所以,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矫正性税收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增加物品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物品的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将部分收入从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物品生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或企业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服务的个人或企业;将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损失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矫正性财政补贴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

其操作方法是: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所以,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

矫正性财政补贴的作用可归纳为: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并降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其产量调整至社会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第三章1.公共物品(特点说)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

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共同受益,即它具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物品或服务,并不排斥、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享用,即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它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即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

2.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有何特点3.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自愿捐献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成员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达到最佳水平3.4.2 林达尔均衡条件与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在人数稀少的社会中,可能会存在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林达尔均衡的前提条件:1.每一社会成员都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2.每一社会成员都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的可能在成员众多的社会中,会出现免费搭车者现象,而且成员越多,人们免费搭车的欲望越强烈,由此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量下降的可能性越大4.免费搭车免费搭车者是指那些寻求不付任何代价而又得到效益的人。

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中,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

第四章1.投票2.投票悖论、循环每一种被否决的提案,当与另一种可选择的提案配对时,都有可能变成胜利者,就是按所配对的次序的不同,三种可选择的提案在多数规则下都有可能获胜。

这种现象被称作“循环性”。

一旦出现这种循环,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便具有不确定性,政治均衡也就不存在了。

这时,没有任何一种提案可以战胜其他所有的备选提案。

3.单峰、多峰偏好单峰偏好指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

对于这个唯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

多峰偏好:是指投票者的偏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

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变坏。

但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最终变好。

多峰偏好是导致投票悖论的原因。

4.投票交易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投票交易使原本不能获得投票通过的提案获得通过,便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结论:投票交易使两项本来在分别投票的情况下,不会获得通过的提案,当组合在一起并放进一项提案进行投票时,却双双获得通过。

有效率的提案不一定获得通过,通过的提案不一定都有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的提案,保证是多数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是通过提案当中最接近效率原则的。

5.。

配对投票当有三个或更多的方案备选时,就其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的投票。

6.政府部门有何特点,行为对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政府部门(官员)的行为分析:追求公共权力极大化1、投票人选出政治家,再由政治家通过立法来开展政治活动,其法律制度的规定往往是比较含糊的。

具体计划的实施,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官员)。

2、官员作为经济人,也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

通过对政治过程的观察,可以发现官员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与政府支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官员有不断扩大本部门权限的趋势,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大。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行为的特点,为政府部门(官员)追求公共权力极大化提供了可能。

----缺乏竞争性; ----缺乏激励机制; ----非利润化; ----缺乏敏感性; ----个人影响力较大。

府部门及其官员的行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及其效率会产生很大影响。

他们将公共权力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

政府部门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同私人部门生产或提供私人物品或服务存在很大差别。

政府部门之间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竞争;政府部门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公共物品或服务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将公共权力极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公共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控制的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

因此,公共部门权力极大化必然带来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这会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过剩,高于其最佳水平。

政府部门通常拥有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垄断权,只有政府部门本身能够掌握有关这些物品或服务的信息,这使得官员们将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社会效益人为夸大,从而使得通过投票过程所决定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进一步增加。

7.中间投票者定理中间投票者定理认为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提案会最终获胜。

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第五章1.公共增长趋势对于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值得作为重点提及的主要有如下几种: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以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倾向于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履行越来越多的职能的角度做出解释;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倾向于从公共收入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动荡而增长,并导致公共支出相应增长的角度做出解释;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倾向于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公共支出结构做出相应变化的角度做出解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则倾向于从公共部门劳动生产率偏低必导致其规模偏大的角度做出解释2.公共支出的结构、分类对公共支出的理论分类,可根据分析问题的不同需要进行如下区分:按照公共支出的性质,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性,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可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按照公共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