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及实例数学建模培训科研处数学建模小组第五章: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怎样撰写数学建模的论文?1.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
简单地说: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征的本质的数学表达式(或是用数学术语对部分现实世界的描述),即用数学式子(如函数、图形、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差分方程等)来描述(表述、模拟)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或系统在某一方面的存在规律。
2.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
即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
观点:“所谓高科技就是一种数学技术”注数学建模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可以说有了数学并需要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要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划该实际问题,这种刻划的数学表述的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其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模型一经提出,就要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计算、证明等)来求解并验证,其中大量的计算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高性能的计算机的出现使数学建模这一方法如虎添翼似的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掀起一个高潮。
注数学建模将各种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培养和提高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备手段之一。
3.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一个理想的模型应能反映系统的全部重要特征:模型的可靠性和模型的使用性建模的一般方法:◆机理分析◆测试分析方法机理分析:根据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规律,所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
测试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黑箱”系统,内部机理无法直接寻求,通过测量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在某一类模型中选出一个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测试分析方法也叫做系统辩识。
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模型的结构,用系统测试方法来确定模型的参数,也是常用的建模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用那一种方法建模主要是根据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程度和建模目的来决定。
机理分析法建模的具体步骤大致可见下图。
4、数学模型及其分类模型⎪⎪⎩⎪⎪⎨⎧抽象模型具体模型⎪⎪⎩⎪⎪⎨⎧⎩⎨⎧数学模型符号模型思维模型物理模型直观模型⎩⎨⎧图形模型数式模型数学模型的分类:◆ 按研究方法和对象的数学特征分:初等模型、几何模型、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逻辑模型、稳定性模型、扩散模型等。
◆按研究对象的实际领域(或所属学科)分: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环境模型、生态模型、生理模型、城镇规划模型、水资源模型、污染模型、经济模型、社会模型等。
5.怎样撰写数学建模的论文?1、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使读者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在数学建模论文中,摘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数学建模论文的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所研究的实际问题、建立的模型、求解模型的方法、获得基本结果以及对模型的检验或推广。
论文摘要需要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反映这些内容,尤其要突出论文的优点,如巧妙的建模方法、快速有效的算法、合理的推广等。
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要求不列举例证,不出现图、表和数学公式,不自我评价,且字数应在200以内。
前几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要求摘要字数应在300字以内。
但从2001年开始,为了提高论文评选效率,要求将论文第一页全用作摘要,对字数已无明确限制。
故在摘要中也可适当出现反映结果的图、表和数学公式。
2、问题重述:数学建模比赛要求解决给定的问题,所以论文中应叙述给定问题。
撰写这部分内容时,不要照抄原题,应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再用较精练的语言叙述问题。
3、模型假设:建模时,要根据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抓住问题的本质,忽略次要因素,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做出一些合理的假设。
模型假设部分要求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列出问题中所给出的假设,以及为了解决问题所做的必要、合理的假设。
假设作得不合理或太简单,会导致错误的或无用的模型;假设作得过分详尽,试图把复杂的众多因素都考虑进去,会使工作很难或无法继续下去,因此常常需要在合理与简化之间作出恰当的折中。
4、分析与建立模型:根据假设,用数学的语言、符号描述对象的内在规律,得到一个数学结构。
建模时就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使建立的模型易于被人理解。
在撰写这一部分时,对所用的变量、符号、计量单位应作解释,特定的变量和参数应在整篇文章保持一致。
为使模型易懂,可借助于适当图形、表格来描述问题或数据。
5、模型求解:使用各种数学方法或软件包求解数学模型。
此部分应包括求解过程的公式推导、算法步骤及计算结果。
为求解而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应放在附录部分。
有时需要对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如结果的误差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稳定性或灵敏度分析等。
6、模型检验:指导求解和分析结果翻译回到实际问题,与实际的现象、数据比较,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如果结果与实际不符,问题常出现在模型假设上,应该修改、补充假设,重新建模。
这一步对于模型是否真的有用十分关健。
7、模型推广:将该问题的模型推广到解决更多的类似问题,或讨论给出该模型的更一般情况下的解法,或指出可能的深化、推广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8、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提及或直接引用的材料或原始数据,应注明出处,并将相应的出版物列举在参考文献中。
需标明出版物名称、页码、著者姓名、出版日期、出版单位等、9、附录:附录是正文的补充,与正文有关而又不方便于编入正文的内容都收集在这里。
包括:计算机程序、比较重要但数据量较大的中间结果等。
为便于阅读,应在源程序中加入足够多的注释和说明语句。
附:2006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甲组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乙组参赛队从C、D题中任选一题。
●论文(答卷)用白色A4纸,上下左右各留出2.5厘米的页边距。
●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二页。
●论文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赛区和全国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三页。
●论文题目和摘要写在论文第三页上,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
●论文从第三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论文不能有页眉,论文中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的标志。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字,并居中。
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4号黑色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
●提请大家注意:摘要在整篇论文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摘要(注意篇幅不能超过一页)。
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
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在不违反本规范的前提下,各赛区可以对论文增加其他要求(如在本规范要求的第一页前增加其他页和其他信息,或在论文的最后增加空白页等);从承诺书开始到论文正文结束前,各赛区不得有本规范外的其他要求(否则一律无效)。
●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注]赛区评阅前将论文第一页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一页和第二页建立“赛区评阅编号”(由各赛区规定编号方式),“赛区评阅纪录”表格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各赛区自行决定是否在评阅时使用该表格)。
评阅后,赛区对送全国评阅的论文在第二页建立“全国统一编号”(编号方式由全国组委会规定,与去年格式相同),然后送全国评阅。
论文第二页(编号页)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二页建立“全国评阅编号”。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2006年5月修订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2.3.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第六章.几个例子(一)数学建模实例:人口预报问题1.问题人口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作出较准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面介绍两个最基本的人口模型,并利用表1给出的近两百年的美国人口统计数据,对模型做出检验,最后用它预报2000年、2010年美国人口.表1 美国人口统计数据2.指数增长模型(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此模型由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Malthus1766~1834)于1798年提出.[1] 假设:人口增长率r 是常数(或单位时间内人口的增长量与当时的人口成正比). [2] 建立模型: 记时刻t=0时人口数为x 0, 时刻t 的人口为()t x ,由于量大,()t x 可视为连续、可微函数.t 到t t ∆+时间内人口的增量为:()()()t rx tt x t t x =∆-∆+ 于是()t x 满足微分方程:()⎪⎩⎪⎨⎧==00x x rx dt dx(1)[3] 模型求解: 解微分方程(1)得()rt e x t x 0= (2)表明:∞→t时,()∞→t x (r>0).[4] 模型的参数估计:要用模型的结果(2)来预报人口,必须对其中的参数r 进行估计,这可以用表1的数据通过拟合得到.拟合的具体方法见本书第16章或第18章.通过表中1790-1980的数据拟合得:r=0.307. [5] 模型检验:将x 0=3.9,r=0.307 代入公式(2),求出用指数增长模型预测的1810-1920的人口数,见表2.表2 美国实际人口与按指数增长模型计算的人口比较的误差越来越大.分析原因,该模型的结果说明人口将以指数规律无限增长.而事实上,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越来越显著.如果当人口较少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可以看作常数的话,那么当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以后,这个增长率就要随着人口增加而减少.于是应该对指数增长模型关于人口净增长率是常数的假设进行修改.下面的模型是在修改的模型中著名的一个.3. 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 模型) [1]假设:(a )人口增长率r 为人口()t x 的函数()x r (减函数),最简单假定()0, ,>-=s r sx r x r (线性函数),r 叫做固有增长率.(b )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年容纳的最大人口容量m x .[2]建立模型:当mx x =时,增长率应为0,即()m x r =0,于是mx rs =,代入()sx r x r-=得:()⎪⎪⎭⎫⎝⎛-=m x x r x r 1 (3)将(3)式代入(1)得:模型为: ()⎪⎩⎪⎨⎧=⎪⎪⎭⎫⎝⎛-=001xx x x x r dtdx m (4) [3] 模型的求解: 解方程组(4)得()rtm me x x x t x -⎪⎪⎭⎫ ⎝⎛-+=110 (5)根据方程(4)作出x dtdx~ 曲线图,见图1-1,由该图可看出人口增长率随人口数的变化规律.根据结果(5)作出x~t 曲线,见图1-2,由该图可看出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图1-2 x~t 曲线[4] 模型的参数估计:利用表1中1790-1980的数据对r 和x m 拟合得:r=0.2072, x m =464. [5] 模型检验:将r=0.2072, x m =464代入公式(5),求出用指数增长模型预测的1800-1990的人口数,见表3第3、4列.也可将方程(4)离散化,得)())(1()()()1(t x x t x r t x x t x t x m-+=∆+=+ t=0,1,2,… (6) 用公式(6)预测1800-1990的人口数,结果见表3第5、6列.表3 美国实际人口与按阻滞增长模型计算的人口比较现应用该模型预测人口.用表1中1790-1990年的全部数据重新估计参数,可得r=0.2083, x m=457.6. 用公式(6)作预测得:x(2000)=275; x(2010)=297.9.也可用公式(5)进行预测.(二)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吗?把椅子往不平的地面上一放,通常只有三只脚着地,放不稳,然而只要稍挪动几次,就可以四脚着地,放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