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自然增长1.历程: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曲线呈“J”形,且有快有慢。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 出生人口×100% 死亡率= 死亡人口×100%总人口总人口注意:①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
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但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大。
②人口地区差异:目前世界人口接近70亿,人口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欧洲。
世界上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1个,由多到少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墨西哥。
其中亚洲亚洲国家有6个。
③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自然增长率越大,增长速度越快。
只要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总数就在增加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等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自然灾害上层建筑文化教育水平、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等.根本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划分依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 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2 从数值上区分人口增长的模式目前高低界值大约是:出生率的界值是2%,死亡率的界值1.5%,自然增长率的界值1.0%。
(1)“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2)“高低高”模式----“过渡型”(3)“低低低”模式-----“现代型”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低低低”型增长缓慢,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已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型,但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已经是三低型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高低高”型向“低低增长率较低,增加人口多;70年代人口基数大低”型过渡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问题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快,青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影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影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孤单鼓励生育,接纳移民6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比较项目扩张型(年轻型)静止型(成年型)收缩型(老年型)形状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底部变窄,金字塔变瘦变长底部收缩,上部空宽,金字塔已变形人口增长特点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青少年儿童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出生率长期下降,死亡率上升,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低—低”模式。
三、人口合理容量1.几个概念(1)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木桶效应),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容量取决于最小环境承载力的资源(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合理、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人口容量的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3.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四、人口迁移1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2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行政区至少县级变化);变更居住地{住房、户口};时间限度(一般为一年)3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迁移空间范围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下表是我国人口迁移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五地域文化与人口1.婚俗文化与人口出生率:①初婚年龄与人口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人口出生率低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人口出生率高②婚姻稳定程度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出生率降低2.宗教与人口出生率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3.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一城市区位因素1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位置(绝对区位};更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相对区位)。
2 城市的区位因素、具体影响、原因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功能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主要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 主要功能区的比较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配套设施缺乏,环境较差。
4、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因素:(北京市市中心为行政区),种族宗教因素:(唐人街,黑人区),还有自然地理条件及交通运输因素。
5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成都b.扇形学模式——沈阳c.多核心模式——淄博7 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4)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彼此间距离、数目等存在着差异,城市等级城市作用城市数目城市距离服务范围智能种类服务功能高大少远大多强低小多近小少弱三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剩余劳动力多,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城市工业发达,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6、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差异8、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小城镇,乡村迁 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 外扩散, 造成市中心区衰落,城市“空心化”。
9、逆城市化的原因A 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及地价上涨;B 乡村环境质量好、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 交通运输的发达,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四、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国家类型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发展结果 发达国家 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相适应①大城市的中心衰落、出现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②出现城市群③注重营造高水平人居环境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 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不相适应 ①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生态破坏②出现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因素表现 原因气候 改变了下垫面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城市风)高强度和持续的经济活动文化、观念信息、交通经济开放程度人口景观特征居民就业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城市农村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转变为农业用地第一产业城市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低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高欠发达发达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高2、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水文 水洗紊乱;河道富营养化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内涝) 环境 城区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遭受干扰和破坏 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地形趋于平坦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一、农业1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农业由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组成,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
农业是第一产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越高,经济水平一般较低。
2 农业的类型:①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按投入状况分----粗放型农业、密集型农业。
②农业地域类型分-------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混合型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迁移农业等。
③例如:衡阳市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分是--种植业,按产品用途分是--自给型农业,按投入状况分是--(劳动}密集型农业。
3、主要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农业区位因素思维模式图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热量因素);(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3)改革开放政策,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政策、市场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因素);(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技术因素)6、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自然区位因素比较稳定单可改造。
(1)培育良种--------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2)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改善热量(3)缓坡修梯田-----改造地形(4)喷灌和滴灌技术-----改造水分7.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确定具体位置--仔细审题--分清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发展变化因素8.农业布局(农业区位选择)①农业生产特点及布局原则:地域性---因地制宜季节性、周期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②农业宏观布局---以中国为例③微观布局-------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 地价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