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经典作品精选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作品精选中国诗歌经典作品精选赏析《诗经》名篇:《伐檀》、《硕鼠》、《氓》、《关雎》、《无衣》、《静女》楚辞屈原:《涉江》、《橘颂》、《离骚》《湘女》汉魏乐府1.《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怨歌行》(汉班婕妤)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3.《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6.《秋风辞》(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7. 《陌上桑》8.《木兰辞》9.《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3.《野田黄雀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杨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得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的后期作品。
全诗可分三层。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第一层两句借自然景物起兴。
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的浪涛。
这里托物喻人,风波二字一方面隐指那些在位的、与己对立的权势人物,惯于兴风作浪,气势汹汹,作威作福;一方面,风前冠一悲字,更渲染了当时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恐怖。
此外,一扬一多,不仅暗示肇事者蓄意制造事端的行为举动,而且点出这种行为举动的频繁。
事实也是如此,曹丕即帝位前后,长期把曹植视为争夺帝位的劲敌。
为了称帝,拉帮结伙,活动频繁,猜忌怀疑,诬告监视,百般离间植与其他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
丕即帝位后对植又多次贬爵徙封。
更有甚者,曹丕不但蓄谋残杀了曹彰,且有诛杀曹植的预谋。
逼令曹植作百步诗之闻,正是丕对植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明证。
多次用风来象征自己的险恶处境。
如:高台多悲风(《杂诗六首》其一),何意回飙举(其二),江介多悲风(其五),卒遇回风起、惊飙接我出(《吁嗟篇》)等;又用蓬、孤雁、游客子等物,自喻十一年而三徙都的流荡不定、孤寂凄苦的遭遇。
从中可足见曹植在强大残暴的敌对势力面前,屡屡变迁、孤立无援、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状。
曹植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如同身陷囹圄,既无权力,又无自由,所以发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的慨叹。
诗以利剑喻权柄。
手中没有权,非但无益于友人,反连累他们。
连累了他们却又不能救助他们,那又可须结交很多朋友害他们遭罪丧命,甚至祸及家人?通过反诘语气更增强了对仇者的愤恨、对友人的负疚、对自己的责备之情。
曹植在政治上是有非凡抱负的,他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
(《与杨德祖书》)。
然而残酷的现实完全扼杀了他宏大的志向,他怎么不感到遗恨不尽、愧对好友呢?这一对反诘句式的慨叹,包蕴了无比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咀嚼。
下面逼出一个故事证据: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这里的反问语气同样激人思索。
篱间雀喻禁锢的自己及遭杀戮的丁氏兄弟等亲友,《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云: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于是以罪诛修。
文帝即位,诛丁仪丁翼。
黄雀弱小,鹞鹰凶猛,这是敌对的两种势力的对比。
黄雀一见鹞子就吓得自投罗网,可见曹丕罗织的专制统治势力如何凶恶宏大。
作为毫无权位的曹植,连起码的人身自由都无保障,串亲会友也得不到恩准;已是自身不保,当然也救不了受到迫害的好友。
曹植及其亲信,在曹丕的高压政策面前,正象弱小的黄雀一样,任凭怎样飞窜,也逃不脱那预谋设置的恢恢罗网啊!这里隐含了悲的因由。
(黄雀投罗得救故事,由《国策·楚策四》中事点化而来。
)曹植不能自救,也不能救人的根本原因何在?这不正是利剑不在掌之故吗?这样,五、六句便与三、四句很有机地了起来,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表达了权的重要。
在其它诗中,也常以方舟,等象征权力,反映他对权的渴望。
自投罗的后果是什么?罗家得雀喜,少年得雀悲。
罗家,设置罗网的人。
喻迫害者。
少年,设想的、有权力拯救黄雀的勇士。
一悲一喜,鲜明地揭示了罗家与少年对黄雀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和情感。
案《魏略》曰:太子立,欲治丁仪罪,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
而仪不能,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等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
后遂因职事,收付狱杀之。
诗中篱间雀,疑即指仪,少年疑即指尚。
当仪之求哀于尚;而尚涕泣,犹少年之悲雀也。
植为此篇,当在收仪付狱之前,深望尚之能救仪,如少年之救雀也。
(《曹子建诗注》)此说颇为有理。
仪遇难时,诗人身处危恶,已无力救助,只有寄情于笔端,幻想出现一个救人急难之少年。
以上从第三句至第八句为第二层,以黄雀投罗,从反面隐喻权力对政治集团的重要。
在勾心斗角的封建统治者的铁腕面前,绝无亲情可言。
拔箭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这最后四句为一层,表达对济难之权的希冀和实现凌云壮志的憧憬。
诗人充满梦幻地遐想着,有那么一位英武的少年,见雀投罗,便拔出宝剑来奋力向罗网砍去,黄雀挣脱出来以后,自由轻快地翱翔于蓝天,然后飞下来感谢解救他的少年。
可见黄雀是知恩报德的。
剑,照应开头利剑,是权柄的同一语。
前一剑,从反面实写,是说无权的弊害;后一剑,从正面虚写,是说有权的功利。
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两相印证,相反相成。
拔和捎二动词,描摩出少年的武侠举动和英雄气概。
从见到悲,到拔到捎,系统地写出了少年见义勇为、拔刀相助、锄强扶弱的思想和行为之发展过程。
一摩字,把黄雀得救后飞得如何迅速高远、触及长空的情状表现得十分有力。
这是凌云壮志得以实现、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种对未来毫不丧失信心的、情调高昂的结句,一改前面的感伤情绪,使得全诗基调变得明快而不失其积极意义。
曹植的诗,以托物抒怀、设喻言情见长。
本篇悲风、海波、利剑、雀鹞、少年诸事的选取,无不针对现实和带有明确的比喻意义,而且每一事物都各有自己的具体形象。
通过自己的思想脉络,层次分明地把这些具体形象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以其完整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文心雕龙·隐秀》说:陈思之《黄雀》、公干之《青松》,格高才劲,而并长于讽谕。
本诗艺术特色正可印证这点。
14.《燕歌行》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简评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
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
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
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鉴赏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
燕(Y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
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
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
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
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
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
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
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
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
《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
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辞归雁南翔。
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
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
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
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
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
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
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