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春雨》、《春晓》)这一课的两首古诗都是作者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一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另一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

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对于小学生来说,琅琅上口。

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难题。

虽然有的同学早就能够背诵下来,但他们理解诗意吗?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

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从学习《春晓》这首诗来说一说我的体会: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

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晓”,学生马上联系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来记住“晓”。

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很快就明白诗名所包含的意思。

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有关春天的什么呢?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

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蚕姑娘》一文教学反思说是巧用媒体,其实是课堂中一些常见的教学手法,在这里有点自吹自擂、班门弄斧了,见笑!下面我来谈谈我教学中的一些情况。

《蚕姑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应该来说,这篇文章条理是十分清晰的,但是课前我调查了一下,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同,他们很少见过蚕,更不用说接触、熟悉了。

所以,在备课时,我就上网收藏好了有关蚕的一生的视频资料,以备课前用。

很可惜,学校的功能室电脑坏了,不能播放,所以孩子们未能在课前欣赏到。

没有了直观形象,就更加提醒我,一定要在课中好好地把握。

为了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我想到了下面的几个办法:一、用填空引导学习1、如果借助视频,那么孩子们对于蚕的一生可能会更快更深地了解。

所以,在印象不深的情况下,我采用了小黑板出示的形式,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姑娘。

学习第二小节,借助挂图,我让孩子们观察蚕从蚕卵里出来的形态,孩子们在预习和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到蚕一开始是又黑又小的,后来经过睡眠、蜕皮,由黑变黄,顺利地进行了填空。

接下来,让孩子们进行多遍朗读,加深对第一个变化阶段的理解。

教学3-5小节,还是利用此填空,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改变括号里的词。

把自主权交给孩子,集体交流讨论,不仅加深对蚕变化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很顺利地,孩子们口头填完整了填空,他们知道又黄又瘦的蚕姑娘经过一次次睡眠与蜕皮,逐渐变成了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又变成了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又变成了又白又亮的蚕姑娘。

在此基础上,又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板书,通过读,再次帮助理解,加深印象。

2、学完了6、7小节,孩子们知道了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我又出示了这样一条填空进行巩固: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

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

起初,有个别孩子对于“第一次变得又()又()”,有些迷糊,填成了“又黑又小”,很快,其他同学提醒他,是第一次睡眠以后,他们马上就改了过来。

这样的填空,等于给孩子们指引出了一条学习课文的方向,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课文。

3、这篇课文中出现了ABB式、又()又()式词语,照顾到有些孩子对这些词语的举例有点困难,我还是给出了填空:暖洋洋:红()黑()白()绿()亮()又黑又小又(高)又()又(唱)又()通过这样的指引,拓宽孩子们的思维面,从而想出更多的词语。

二、借板书加深理解在教学时,我相机进行了这样的板书:生长过程:吃——睡——脱——醒——变形态变化: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天天发亮吐丝、结茧、蛾姑娘将课文重点浓缩在一起,教学时,借助板书让孩子们脱离书本进行描述蚕的变化,对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很有帮助。

我想,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有一个精彩的板书,孩子们对于这些板书是印象深刻的,便于记忆,便于回忆,便于复习。

我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是这样做的,同时我喜欢让孩子们抄在语文书上,用来最后的复习巩固。

三、设对比指导背诵这篇课文的2、3小节结构基本一样,4、5小节与之有点差异,主要是在这块:2、3小节中是“一动也不动,脱下()衣裳”,5、6小节是“一动也不动,脱下()衣裳,换上()衣裳。

”多了一句。

首先我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这里和前面的不一样,孩子们通过对蚕的变化过程的理解,知道,蚕最终的颜色是白的,所以后面的等于不变颜色,只换新旧。

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记忆,对熟练背诵很有帮助。

通过预习与课中的训练,到课文结束时,只有一个孩子没有背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效果是不错的。

遗憾:如果课前给孩子们看视频,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月亮湾》教学反思《月亮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这篇课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破的动人景象。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从村前到村后具体地描述了月亮湾的美丽。

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了“美丽”这一文眼展开教学。

一、质疑,初读是学生质疑,学生的问题集中在:月亮湾在哪里,月亮湾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叫月亮湾?1学生通过预习,初步回答。

2带着疑问再读,让孩子们自由说感受,不用拘泥课文。

激起孩子对那里的向往,鼓励他们自己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想一想课文写了月亮湾哪两个地方的景色?”去读书,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课文写了村前、村后的景色”村前、村后)二、图文结合,边读边悟1、解疑“月亮湾”在哪孩子们可以轻易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朗读时抓住“美丽”这不光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词语,更是全文的总领。

2、问学生想去看吗?观察月亮湾的插图,让学生初步直观地感受到了月亮湾的美丽。

紧接着就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观察图片,找一找,图上画了什么。

(在此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使其形成清晰明朗的思路,了解月亮湾的景物方位,从而也能更好地识记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要去更好地研读文本的兴趣。

)让学生简要谈谈感受,就告诉他们这么美的地方就藏在课本里,鼓励孩子读2、3自然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朗读几遍,并进行交流。

在这一段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让学生紧紧围绕“美丽”二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村里什么景色最美,并说说你觉得美丽的原因。

在读、说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月亮湾的美丽,并将自己的感受体现在朗读上。

3、梳理一下顺序,对二年级的写话有帮助。

由于本课的一个难点是理清村前景色的顺序,所以在学生将景物以凌乱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选择了用课件一个个出示景物方位的方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之后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刚才已经被打乱的顺序排好。

这样一来,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让他们了解按顺序写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紧抓字、词、句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认为自己就是月亮湾的小村民,带领着游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

环节一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月亮湾的美景出示“小河——,河上——,河里——,河岸——。

月亮湾真美呀!”环节二教学“小河”一句时,我抛砖引玉,让学生知道“因为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所以我们的村子叫做月亮湾”。

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

环节三教学“倒映”这一句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边看图,边读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好在哪里?有意识的渗透月亮湾青山碧水的美景和依山傍水的优越位置。

教学“农田”一句时放手让学生质疑先出示“过了桥,是一片农田”,学生质疑少了“绿油油”,同样让学生练习说话,从“绿油油”一词中,仿佛看到了些什么?环节四引导学生争做合格小导游,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最后向客人介绍月亮湾,播放音乐进行美读。

四、抓住关键词,尝试背诵我在小结课文时加以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将课文背诵出来了。

在这个指导背诵的过程中我是渗透了一个抓住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

所以背课文也不是死记硬背,是有方法的,作为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这些方法。

正所谓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五、拓展延伸,口头说话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赞美自己的家乡,告诉学生可以使用课文中的好词,美句。

这样,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也使他们更能感受家乡的美好,从而更爱自己的家乡,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着介绍美丽家乡。

六、随文识字,加深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