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度tcm经皮血氧监护仪应用培训教材

雷度tcm经皮血氧监护仪应用培训教材

TCM 的应用
雷度中国 2008年9月
1
雷度经皮血气监测历史
• 雷度1976年推出全球首台经皮监测仪TCM1,一直是经皮血气监测领 域的领导者
• 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努力,逐渐形成两大系列
- 测量tcpO2 /tcpCO2,用于全身氧供监测的TCM4、TCM40 - 测量局部tcpO2 ,用于外周创伤监测的TCM400
• 旧的膜没有完全去除(TCM4)
• 旧的电极液没有擦干净
19
结果不理想
tcpO2
• 皮肤和电极之间漏气 • 接触液不够 • 膜损坏 • 换膜时混入气泡
20
结果不理想
tcpCO2
皮肤和电极之间漏气 接触液不够 膜损坏 换膜时混入气泡
21
结果不理想
tcpCO2
• 皮肤灌注减少: - 菌血症 - 低血压 - 监测部位受压 - 低体温 - 休克
• 旧的电极液没有擦干净 • 校正因子错误或没有进行校正
22
快速回顾
tcpO2和tcpCO2的读数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仪器长期不使用,电极应如何保存? 贴固定环有哪些注意事项? tcpO2读数低的原因有哪些?
23
Thank you for your atention!
24
• pCO2(a) – 5-250 mmHg – 0.67- 33.3 kPa
• pH
– 6.8-7.8
优点 • 精确 • 定量
缺点 • 瞬时 • 有创 • 操作要求高
• SpOpm
• 使用、维护简单 • 非创 • 连续
• 不能发现高氧 • 血氧<70 % 时,监测能 力差
• 电极放入固定环
- 在环中滴3-5滴接触液 - 电极上的箭头对准固定环突出的部位,放入固定环中 - 把电极顺时针旋转90º,电极即被固定
12
贴固定环的注意事项
- 固定环务必紧贴皮肤,避免漏气 - 避免长时间监测导致皮肤烫伤,可在不同部位贴2-3个环,每隔1-2小
时更换部位 - 轮流监测几个部位时,不需要每次更换固定环 - 监测结束后,不必立即揭掉固定环,等数小时后皮脂分泌,可轻松揭
电极的日常维护
换膜时清洁电极是步骤之一 • 先去除旧的膜。对于TCM4,要注意确认2层膜都已去除 • 用清洁纸轻轻擦电极,把旧的电极液擦干净 • 换上新的膜 • 把换好膜的电极放入电极舱
- 激活‘ smart cal‘,开始定标 • 然后就可以进行监测
17
电极的日常维护
• 电极不用时, 放在定标舱中或电极帽内 - 注意保持定标舱和电极帽的清洁,经常擦拭,不要让接触液留在其中
hours hours hours
> 3000
Gramm 43,0°– 44,0°C 3 – 5 hours 44,0°– 45,0°C 3 – 4 hours
42,0°- 43,0° up to 8 hours 44,0°– 45,0°C 3 – 4 hours
14
读数稳定时间
• 一般情况下:
- tcpCO2 结果稳定耗时3 – 7 分钟 - tcpO2 数值稳定耗时 10 – 17 分钟
5
TC,血气与脉氧的区别
血气
参数
pO2(a) pCO2(a) pH
SpO2 Pulse
脉氧
tcpO2 tcpCO2
TC
临床意义
• 氧摄入 • 通气功能 • 酸碱状态
• 氧输送 • 心率
• 氧从肺弥散入皮肤和微 循环的能力
• 通气功能
检测范围
• pO2(a) – 0-800 mmHg – 0-107 kPa
• 动脉血气样本也可能存在采样前误差 - 如: CO2由于样本稀释而显著降低
7
相关性研究
tcpCO2与pCO2的相关性
tcpO2与pO2的相关性
8
TCM 电极定标
• 电极膜的情况不同,电极会有一定的漂移 • 经常定标能保证监测值准确
- 定标周期 2 到 6 小时 - 根据患者情况和电极温度 • 推荐定标的时间 - 每更换一个监测部位 - 改变电极温度设置后 - 每次换膜后
系列计算转化成读数呈现
3
4
tcpCO2
• tcpCO2 受以下因素影响 - 监测部位 - 毛细血管温度 - 局部血流 - 代谢生成 CO2
相对于tcpO2,tcpCO2受局部血流的影响较小 tcpCO2
Heat raises blood pCO2
pCO2 (a)
pCO2 (cap)
and skin CO2 production adds on
• 如果电极已较长时间未用,再次使用时,请:
- 换膜 - 把电极放入定标舱 - 激活“ smart cal“ (最多 1 小时),然后开始定标 - 上述程序完成,并通过定标后,可以开始使用
18
结果不理想
tcpO2
• 皮肤灌注减少: - 菌血症 - 低血压 - 监测部位受压 - 体温降低 - 休克 - 电极加热温度过低
9
选择监测部位
• 合适的监测部位
- 毛细血管分布均匀 - 避开浅表大静脉,皮肤破损以及毛发旺盛处 - 避开骨骼和疤痕 - 避开严重水肿部位(这些部位微循环差,结果不准确)
• 常用监测部位
– 颈侧 – 肋间隙 (仅限成人) – 腹部(较瘦的患者和婴幼儿) – 前臂屈侧 – 后背 (仅限新生儿) – 臀部 (仅限新生儿) – 大腿 (仅限新生儿)
10
选择监测部位(续)
• 反映动脉血气值的最佳部位(成人)
- 与动脉 pCO2/pO2 值最相符的监测部位是胸部或前臂屈侧,并且加热温度较高( 最高 44˚C)
11
放置并固定电极
• 皮肤准备
- 局部消毒 - 擦去皮肤表面的油脂,乳液或胎脂 - 剃除毛发
• 贴固定环
- 不要贴在浅表静脉上 - 不要放在骨性标志上 - 不要放在明显水肿的部位
掉,尤其对新生儿,这样能避免损伤娇嫩的皮肤
13
加热温度设置
• 为何要定期更换部位?
- 连续加热引起皮肤红斑, 如果在同一部位连续监测时间太长可能导致灼伤 - 一般情况下,红斑在一小时左右自然消退 - 如果患者皮肤本身娇嫩,红斑可能持续一天 - 因此必须定期更换部位
patientgroup
Neonates Neonates Neonates
Newborn Children
Adults, sleep studies Adults, allgemein
weight
temperature changing interval
500 – 750 g 750 – 2000 g 2000 – 3000 g
42,0°– 43,0°C 2 – 3 42,5°– 43,5°C 2 – 4 43,0°– 44,0°C 2 – 4
注!! TC 和动脉数值并不相同!!!
• 相关性受到皮肤灌注状态的影响,如:休克,昏迷,低体温,或心输出量低
• tcpCO2 的相关性比tcpO2好
- CO2 在组织内的弥散能力比氧好
- tcpCO2 数值 校正到 37°C ,与动脉数值相当接近 - tcpCO2 数值校正了由于电极加热导致的代谢增强
Radiometer products TCM1
TCM2
TCM3
Solid state electrode
TCM30
TCM400 TCM4
1975
1980
1990
2001 2003
2
检测原理
• 加热使局部毛细血管动脉化 • 接触液溶解皮肤表面脂质,使气体弥
散至皮肤表面 • 气体被感应器捕捉,气体压力经过一
• “Smart Heat”
- 选择“Smart Heat”功能,预热皮肤5分钟,可使 tcpCO2 稳定时间缩短 至3 – 6分钟,以及 tcpO2 稳定时间缩短至5 – 16分钟
15
电极的日常维护
• 换膜 - 这基本上是TCM系列唯一的日常维护程序。平均每周换膜一次(根据实际 使用情况而定)
16
• 无pCO2, 不能监测通气功能
• tcpO2 – 0-800mmHg – 0-99.9 kPa
• tcpCO2 – 5-100 mmHg – 0.7-13.3 kPa
• 非创 • 连续 • 局部血管的氧供状态
• 临床解释 • 定标和稳定时间较长
6
TC测定值与动脉测定值的相关性
• 血流状态稳定的患者tcpO2与动脉数值的相关性很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