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
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的内容。 ( 3)物质科学
①将主题 4“能量与能源”改为“能与能源”。
②调整、合并了部分知识内容相关的条目,使之更简洁、准确,避免重复。 ③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内容的条目。
④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 ⑤目标的文字表述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伦理问题的认识,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3.“课程内容”的修订
( 1)科学探究
为避免表面化、八股化的理解和做法,修订稿明确指出:“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并将实验稿中明确概括的六要素改以举例的形式表述。修订稿还明确提出了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求,特别是对观察、实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力求避免忽视基本技 能培养的倾向。
②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 ③修改了部分目标行为动词,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部分条目进行了合并或拆分,使表述更加条理化,更有层次。
⑤活动建议中删除了部分过于具体的描述,为不同地区的教学留下更多的自主空间。对部分活 动建议作了整合,去掉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活动建议中还增加了部分关注科技最新进展
⑤长期以来,地理课程中的天文学内容被安排在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也较少。这种情况在课程改 革后并未改变,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部分天文学内容仍然很少,而选修部分很少有学校开设。与此 形成明显对比,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在初中科学课程中都对天文教育给予了
足够的重视。天文学是以宇宙中各种天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过程中较早形成的知识领域,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 断深化,基本的天文知识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天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
⑥内容目标中部分活动性强的条目移人活动建议,原来活动建议中的实验内容明确标为实验,增 加了部分必做实验和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对部分活动建议做了整合,删去了活动建议中不易 实现的内容。
( 4)地球和宇宙
①将实验稿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地球和宇宙”。
②删去某些较为困难的内容,对一些内容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如:删去了“日界线”和“时
3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以任意编辑
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③某些修改主要依据学术界公认的最新研究成果,如
2006 年 8 月 24 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
过新的行星定义,把冥王星列入“矮行星”,于是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修订稿相应地将“了解九大
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改为“了解八颗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
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主要变化是将原来的
4 条目标整合为 3 条,第一条是对自然和
社会的态度,第二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三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
注科学探究的实质,也更有弹性。这个意图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课程设计思路仍然强调“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强调“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 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并不刻意追求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明确指出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的
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 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能力的要求。 三、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
修订稿充分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方面,立足于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突
出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固有优势。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有大约
7%—— 8%的内容降低
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力求清晰、准确,便于理解和实施。同时适当细化了实施建
议,使之更为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1.“前言”的修订
导言部分概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和文化价值,强调“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 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 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
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 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现实依据。
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 已经十年。
2003 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分别是袁
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2004 年 6
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 2007 年 4 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
( 2)生命科学
①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原主题
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
体内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其中原专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其下的条目
1~ 3 中涉及各种生物
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归入主题 1 下专题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真菌的繁殖归入主
题 4 下新增的专题一中。
为防止对科学探究的机械理解,避免与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重复,本次修订将科学探究
6条
目标整合为 3 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变化是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
5 .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
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
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
4.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的要求非常详细,知识点的数目很多,但对 技能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明确,实验区也反映教学时间紧,知识内容偏多。因此,本次修订关注重 要的科学概念和不同学科共同的科学观念,如物质、能量、系统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 的整体认识。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减少了不重要的知识点,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相关技能和
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
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
2011 年 2 月,修
订工作基本完成。 2011 年 4~ 7 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做了相应的修
改。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课程目标”的修订
2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WORD格式可以任意编辑
对总目标做了三方面修改:总体要求适当降低,更为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加了经历科 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与分目标相对应分条目表述,使之更明确、清晰。
2.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 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科学本质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
注的热点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但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关注较少,教师对 科学本质缺乏认识。科学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将科学作为整体课程设置颁布的国家标准,需要对 什么是科学作出清晰准确的说明。修订稿前言部分细化了对科学本质认识的表述,既方便教师了解
相关内容,也为在教学实践中深化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3.关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我国传统科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2001 年启动初中科学课程实验后,由于一线教师 初次接触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本次修订对课程理念和目标 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实事求是地提出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
WORD格式可以任意编辑
体现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7— 9 年级)(实验稿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7— 9 年级)修订组
聚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和综合性三 个基本方面,增加了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对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科学探究过程、科学伦理等问题 也有更为明确和细致的表述。
修订稿坚持了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主要变化是将第四条“突出科学探究”调整为“体现科 学探究的精神”,这主要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科学探究表面化、八股化的倾向,强调在教学中要更加关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 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 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 9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 称《科学( 7~ 9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 年 9 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