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小明山地区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浅析_张大明

广西小明山地区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浅析_张大明

低碳世界LOWCARBONWORLDLOW CARBON WORLD 2013/3广西小明山地区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浅析张大明,吕国清(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市530000)【摘要】广西小明山地区位于广西西大明山地区成矿带西段,具有较好的银矿找矿前景。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及收集前人的找矿及科研成果,总结本区银矿成矿条件及典型银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试图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浅析,目的为在该区探索银矿找矿规律提供参考。

【关键词】找矿规律;银矿;小明山地区【文章编号】2095-2066(2013)06-0044-031区域地质背景小明山地区地处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西大明山隆起带中部,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

次级构造为小明山复式背斜,属加里东构造层。

沉积建造复杂多变,岩浆(热液)活动较频繁,褶皱断裂发育,形成了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为内生矿产的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热(动力)源及良好的赋矿场所,因此,本区内生矿产及种类较丰富。

1.1地层区域内绝大部分为沉积岩分布,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第四系。

以寒武系、泥盆系为主,分布面积占90%以上。

1.2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

主要构造线呈东西向,次为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图1)。

1.2.1褶皱区内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喜马拉雅期均有褶皱形成。

褶皱形式呈紧密线状、平缓开阔状。

褶皱轴向以东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

区内规模较大的褶皱有: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小明山复式背斜、琴厚向斜等,均与银矿关系密切。

1.2.2断裂西大明山地区遭受多次构造作用,褶皱的产生伴随断裂的活动,形成不同性质、方向及规模区域性断裂,按走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且本区断裂大部分具多期多次活动特征,尤其是近东西向断裂及北东向断裂表现最为突出,其破碎带较发育,成为本区最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1.3岩浆岩区域内岩浆岩出露很少,仅有少量基性岩脉(墙)和酸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面积仅0.16km 2。

另据重力、航磁、化探和遥感资料及矿床(点)的分带性,推测西大明山、小明山背斜核部及附近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

在断裂破碎带附近,岩石均强烈的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现象。

说明该区热液活动强烈。

1.4区域地球化学特征该区位于西大明山隆起带中部,属区域性Ⅰ级铅锌银成矿远景区,Ⅱ级铅锌银金属异常区,广泛出露寒武系砂泥岩。

区域地层的元素丰度值普遍较高,若与黎彤1994年公布的中国陆壳元素丰度值比较,浓集系数K>3的元素有Au 、Ag 、As 、Sb 、Mn 等。

由此可见,西大明山地区是金、银及多金属元素相对富集的地球化学区。

特别是寒武系中Au 、Ag 元素丰度值较高,为银矿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矿质来源条件。

1.5区域矿产区域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金、银、铅、锌、钨、铋、磷矿、重晶石、水晶、煤等。

共27处矿产地,达到大型矿床的有凤凰山银矿、洛岭重晶石矿,中型矿床有长屯铅锌矿,小型矿床有乔建砂金矿和渌井铅锌矿等。

以内生金属矿床为主。

2区域内典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分析2.1位置及区域背景凤凰山银矿床是国内著名的大型银矿床,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西大明山复式背斜东北部,位于小明山地区的东部,离小明山主峰平距约30km 。

所属一级构造单元为南华准地台。

二级构造单元为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这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

凤凰山银矿处于西大明山凸起(二级单元)的北东部。

2.2赋矿层位寒武系黄洞口组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层位,为一套具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浊流沉积暗色细碎屑岩,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

2.3矿区构造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太发育,且规模小(图2)。

断裂: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

其方向有近东西~1.第四第;2.石炭系下统;4.泥盆系中统;5.泥盆系下统;6.寒武系上统黄洞口组;7.寒武系下中统小内冲组;8.石英斑岩脉;9.辉绿岩脉;10.实测地质界线;11.实测不整合地质界线;12.推测隐伏岩体;13.复式背斜轴;14.背斜轴;15.向斜轴;16.实、推测正断层;17.实、推测逆断层;18.平移断层;19实、推测区域性正断层;20.实、推测区域性逆断层;21.实、推测性质不断层;22.岩层产状;23.褶皱编号;24.断层编号;25.银矿床(点);26.铜锌点;27.重晶石矿点。

图1小明山地区区域地质图地质探究44低碳世界LOWCARBONWORLDLOW CARBON WORLD 2013/3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

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较发育,而北东向和南北向次之。

凤凰山银矿床产于西大明山背斜北部渌郁山背斜NE 翼走向断裂破碎带。

银矿体的形状、产状乃至规模等均受以E ~W 向为主体的复合控矿断裂系统的控制。

断裂、裂隙的形态直接控制着矿体的形态。

已经查明矿区内的东西向、北西向以及北东向断裂裂隙是银矿形成的容矿构造。

矿液沿裂隙充填交代成矿。

在这三组裂隙、断层的交汇处矿体厚度变大,品位相对变高。

沿矿体倾向,在断裂产状由陡变缓的部位,银矿化明显变好。

矿体的侧列和左行雁列均为断裂构造影响的结果。

2.4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凤凰山银矿床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硫锰矿化。

2.4.1硅化硅化是凤凰山银矿床的主要围岩蚀变之一,呈带状分布于构造破碎带及其顶底板岩石中,与黄铁矿化、锰质碳酸盐化相伴产出。

硅化砂岩或硅化岩(热液石英岩)由于抗风化力强,往往在地表形成断崖或带状凸起地貌。

故硅化是间接找银矿的重要标志之一。

2.4.2黄铁矿化黄铁矿化也是本矿床主要围岩蚀变之一,分布广,与硅化、锰质碳酸盐化相伴产出。

热液期黄铁矿化可分四个世代,其中第二、第三世代黄铁矿为银矿化阶段形成。

2.4.3硫锰矿化硫锰矿常以粗~细脉或散粒状与石英、黄铁矿、碳酸盐岩微细脉相伴产出,是重要的银矿载体矿物。

有硫锰矿分布必有银矿化,它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2.4.4碳酸盐化碳酸盐化多局限于构造破碎带中发育。

其表现形式是常以锰方解石、菱锰矿、钙菱锰矿细微脉、网脉作裂隙充填分布,常与硅化、黄铁矿化相伴产出,对断层上、下盘岩石影响甚微。

2.5矿体特征凤凰山矿区银矿化体(Ag ≥25g/t 的地质体)发育,主要赋存于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中,其形态、产状受断裂带控制,多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不同的断裂带中矿化体的数量、大小差异较大,同一构造同一地段内若有二条或多条矿化体存在时,它们一般均大致平行排列,随着断裂带的延伸而延伸。

银矿体(Ag ≥50g/t )发育于矿化体中,一般产在中部,部分产在一侧。

银矿体在矿化体中圈定,一般情况下矿体与矿化体二者的规模成正比,但有矿化体的地方并不一定有矿体。

在矿区内发现大小矿体27个,主要为F 1、F 2、F 3、F 4等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所控,其中F 1断裂是矿区最主要控矿和容矿构造,在其破碎带的上、下部分布有Ⅰ-①及Ⅰ-②两矿体,而Ⅰ-①是全矿区主矿体,规模最大,储量占全矿区74.64%。

(图3)Ⅰ-①矿体:分布于15~36线间,工业矿体主要分布在3~28线之间。

矿体一般赋存于F 1断裂破碎带靠下断面内侧,呈较规则大脉状,在走向、倾向上均有分叉或分叉复合现象,矿体在12线330m 标高有40~50m 较大天窗,周边有的呈“港湾”或“半岛状”。

据0~24线间150、250、350m 标高走向线统计,走向稳定,总体为110°,矿体倾向南南西。

在8线矿体有反倾现象。

倾角51.5~79.5°,平均65°。

工业矿体长度>640m ,斜深>500m (16线)。

矿体厚度0.25~17.18m ,平均4.72m ,厚度变化系数83.5%。

原生矿厚0.25~13.55m ,平均5.54m ,厚度变化系数75.8%,银品位96~891g/t ,平均265g/t ,品位变化系数146.1%。

氧化矿厚0.42~17.18m ,平均4.06m ,厚度变化系数88.2%,银品位58~2776g/t ,平均598g/t ,品位变化系数213.7%。

2.6矿石结构构造氧化矿石,多具胶状结构、环带结构,其余多为压碎(碎裂)结构、交代结构及粒状结构。

角砾状构造、蜂窝状构造、脉状构造及葡萄状构造,以角砾状构造和脉状构造为主。

原生矿石结构主要为热液石英、锰质碳酸盐、金属硫化物和各种银矿物呈脉状或浸染状交代结构和压碎结构。

根据矿图2凤凰山矿区地质略图图3凤凰山银矿400m、330m、280m中段矿体对比图地质探究45低碳世界LOWCARBONWORLDLOW CARBON WORLD 2013/3物结晶形态分别有他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他形晶结构、自形~半自形晶结构、乳滴状固溶体结构等。

构造类型有角砾状构造、条带(纹)状构造、脉状穿插构造、网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以角砾状构造、脉状穿插构造为主。

2.7矿石类型凤凰山银矿属正向氧化,氧化矿石主要分布在标高330m 以上,尤以标高400m 以上的矿体上部最为典型。

标高330m 以下为原生带。

混合带不发育,呈斑白、斑杂色调,一般零至数米。

根据银矿床中矿石的成因特点,划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

2.8矿床成因分析凤凰山银矿床位于右江盆地东南缘,在区域地质演化史中,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丰富的物源区,在三叠纪后,西大明山褶皱基底基本形成,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和大气降水渗流的作用,使分散于地层中的银发生活化、迁移、再分配到有利的构造部位中沉淀成矿。

结合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本矿床为有大气降水渗流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脉型银矿床。

3小明山地区银矿找矿规律分析3.1成矿条件分析该区广泛出露寒武系和泥盆系砂泥岩,据有关资料统计,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地层Ag 平均含量为197×10-9;早泥盆系地层为249×10-9,大大高于地壳丰度值;可为Ag 成矿提供丰富的矿质来源(隐伏岩体也可能提供了部分矿质);从已发现的矿床(点)分布特征来看,大部分矿床(点)赋矿层位均为寒武系或沿寒武系砂泥岩向碳酸盐岩相区的过渡带分布,也充分说明了该区地层、岩性对成矿极为有利。

据1:20万、1:5万化探普查,在小明山一带均具有A g 、P b 、Z n 异常,强度较高,规模较大,浓度中心及水平分带明显。

异常主要呈近东西向展布于小明山复背斜轴部或其附近。

其中分布于小明山复背斜轴部小明山主峰~尖峰岭一带的银铅锌异常带,长>3700m ,宽>600m ;主要由Ag 、Pb 元素异常组成,强度较高,浓集中心明显,规模较大,重合性均较好;Ag 、Pb 元素峰值分别为1430×10-9,670×10-6;异常区内经地表稀疏工程揭露已发现银铅矿(化)体,证实了该异常为矿致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