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历史考点分布()————————————————————————————————作者:————————————————————————————————日期: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布一、选择题考点分布题号新课标1中国古代史24先秦·科技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5 唐代·政治·地方行政制度唐代政治;打破常规藩镇的弊端,考查角度新颖。
藩镇的积极作用26 宋代·经济·民营手工业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27 明代·外交·朝贡贸易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中国近现代史28 甲午战争期间·舆论宣传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
29 五四运动后·道路选择的争论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
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30 中共·在1948-1949的对外政策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
3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五计划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世界古代史32 雅典·人文精神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世界近现代史33 马克思主义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34 英国·工业革命“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
35 联合国成员的变化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
题号新课标2中国古代史24 先秦·德治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25 西汉·经济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6 唐朝·政治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
27 明朝·戏曲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
中国近现代史28 19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
29 孙中山救国道路的观点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30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
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仍考查核心素养3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五计划这一题也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世界古代史32 罗马法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
世33 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界近现代史后·早期殖民扩张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
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34 俄国·文学这一题以俄国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入题,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考生要具备一定的俄国时代特征知识才可以准确判断每个选项的正误,既要有时间概念,又要有对俄国历史的总体把握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
35 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这一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时代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欧共体、欧盟成员国间的变化为例来展示区域集团化的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载体。
主要考查考生对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的区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题号新课标3中国古代史24 先秦·手工业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5 宋代·政治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6 唐代·医学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7 明代·社会生活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
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28 维新思想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30 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渗透时空观“1956年”3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农村改革·乡镇企业的发展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
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世界古代史32 雅典·民主政治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
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
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世界近现代史33 法国·启蒙思想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渗透时空观34 美国·经济危机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
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35 苏联·改革时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渗透时空观,依据时间做出判断那个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答案。
二、主观题考点题号新课标1 新课标2 新课标341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