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的基本理论
3.归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的欲望。
16
权力需要是影响和控制其他人的欲望。具有高权力需要的人喜欢 承担责任,努力影响其他人,喜欢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的环 境。与有效的绩效相比,他们更关心威望和获得对其他人的影 响力。
麦克利兰提出的第三种需要是归属需要。研究者对这种需要的关 注最少。具有高归属需要的人努力寻求友爱,喜欢合作性的而 非竞争性的环境,渴望有高度相互理解的关系。
雇佣保证;劳保制度;退休金 制度
友谊(良好的人际关 系);团体的接纳;
组织认同
团体活动计划;互助金制度; 群众组织;利润分享计划;教
育培训制度
地位、名次 荣誉权力、责任; 与他人的收入比较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 彰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参与
制度;奖励制度
能发挥个体特长的环境;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革
发展动机 ❖ 自我实现需要: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
追求个人能力的极限。
8
需要层次
❖ 马斯洛理论的二个基本论点
❖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再起激励的作用; ❖ 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只有前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上一层需要才显出
其激励作用。
自我 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15
如果你选择靶子C,你很可能是一个有较高成就需要的人。麦克 莱兰的需要理论(McClelland’s theory Of needs)主要关注三种需 要:成就、权力、归属。它们的定义如下:
1.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追求卓越,争取成功,希 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 的需要。
23
自我效能理论
也称社会认知理论或社会学习理论
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信念。 班杜拉提出了提高自我效能的四个方面
过去的成功经验 替代榜样 口头说服 唤醒
24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主要着眼于如何引导人的行为,使其朝着组织所希望的 方向进行。通过改变所处环境,保持和加强积极行为, 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 正强化,对正确的行为及时加以肯定或奖励,但奖励
17
几个动机理论的相互关系
需要层次论 生存 关系 成长理论
自我实现
成长
尊重
归属
关系
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 进步 成长 成就
成就激励理论
成就需要
权利需要
安全 生理
生存
保健因素: 工作安定 工资 工作条件
18
社交需要
当代动机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人们喜欢感觉到他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而任何事情,当它使自己以前享受的任务变得像是一 种义务而非自主选择的活动时,都会破坏动机。
❖ 激励力=效价(目标的期望价值) ×期望率(对目标实现可能性的
看法)
❖ 强调个体因素对激励效果的影响 ❖ 组织所提供的奖赏应该能够与个体的需要一致;奖赏的重点应放
2. 当代动机理论
➢ 自我决定理论 ➢ 目标设置理论 ➢ 自我效能理论 ➢ 强化理论 ➢ 公平理论/组织公平 ➢ 期望理论
3. 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
3
激励的过程
个体行为产生具有以下的一般规律:
激 励
需求
动机
行为
新的需求
4
需求 满足
动机概念
➢ 人之所以会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是由其动机所决定的 ➢ 一个人愿不愿意从事某项工作,干劲是大还是小,全取决于
21
如果能力和目标的可接受性这样的因素保持不变,我们 可以说,目标越困难,绩效水平越高。不过一旦员工接 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就会投入更多的努力,直到目 标实现、目标降低或放弃目标。 当人们获得了在朝向目标的过程中做得如何的反馈时, 人们会做得更好,因为反馈能帮助认清他们已做的和要 做的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反馈引导行为。但并不是 所有的反馈都同样有效。自我反馈——此时员工能控制 自己的进度——是比外部反馈更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样令人满意”)。 5.选择另一个不同的参照对象(如“我可能不如我弟挣得钱多,
但我比我爸爸在我这个年龄时做得好的多”)。 6.离开工作场所(如辞职)。
29
期望理论
❖ 期望理论:员工只有在相信目标的价值并且可以看到如何才能有助于实
现这样的目标时,他们才会受到激励去采取行动达成这些目标。换言之, 只有当个体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既定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对自 己有吸引力时,才会采取该行为。
这一能力
12
(3)双因素理论
❖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任务的成败。
激励因素 (与工作内容有关)
成就 承认 工作本身 责任 晋升 成长
保健因素
(与工作环境有关)
监督 公司政策
工作条件
工资
同事关系
个人生活
与上、下属关系
地位
福利保障
极满意
对工作满意的原因
内在因素
20
60年代末,爱德温·洛克(Edwin Locke)提出,指向一个 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说,目标 告诉员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作出多大努力。事实有力地 支持了目标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这样说:明确的 目标能提高绩效;一旦我们接受了困难的目标,会比容易 的目标带来更高的绩效;反馈比无反馈带来更高的绩效。
具体的、困难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效果 更好。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例如, 当一个公汽司机决定每天在固定线路上跑12次时,这种 愿望就给他设置了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我们可以说,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具体目标的公汽司机比没有目标或 只有笼统目标“尽最大努力去做”的司机做得更好。
27
在当前组织中任期短的员工可能不太了解组织中其他人的信息, 所以他们依赖于自己的个人经历。但是,任期长的员工更多的 用同事作比较。高层次的员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员和专 业技术人员——可能具有更加全球化的态度,掌握更多的关于 其他组织中人们的信息。因此,这些类型的员工进行更多的别 人一外部比较。
13
极不满意 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
外部因素
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
双因素理论属于内容性激励理论,主要观点是:满意 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核心;只有激励 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14
(4)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成就激励理论 )
假设你的面前有1袋豆子和5个靶子。你的任务是要用豆子击中 靶子。靶子一个比一个远,因此一个比一个更难击中。靶子A很 易击中,只有一步之遥。你如果击中,会得到2美元。靶子B稍 远—些,约有80%的人能击中,报酬是4美元。靶子C报酬是8 美元,约有一半的人可以击中。很少有人可以击中靶子D,但如 果击中报酬是16美元。最后,如果击中靶子E,报酬为32美元, 但几乎没人能够做到。你会选择哪一个目标试一试?
早期动机理论 ➢ 需求层次理论 ➢ X理论和Y理论 ➢ 双因素理论 ➢ 麦克莱兰需求理论
7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人性假设:正是由于人的这种不满足的状态或者说未被满足的 需求在激发人的行为。
❖ “驱动某人寻求爱情的最好办法就是否认他有爱情”
❖ 需求的层次性 ❖ 生理需要:“食、色性也” ❖ 安全需要: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 社会/归属需要:归属或取得他人认可等需要 ❖ 尊重需要:内部尊重:自尊、自主、成就感;外部尊重: 地位、认可、瞩目等;
研究表明男女员工都倾向于同性别比较。这项研究还表明,从事类似的 工作,女性比男性的报酬低,并且对相同的工作,女性比男性的报酬 期望低。所以,一个女性以另一个女性为参照对象易于产生一个较低 的比较标准。因此我们可得出结论:从事没有性别区分工作的员工比 只有男性或女性工作的员工能够进行更多的跨性别比较。这还意味着, 如果说女性可以容忍较低的工资,这可能要归于她们使用的比较标准。
❖认知评价理论
❖假设外部的奖励会破坏人们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自我一致性
19
目标设置理论
你自己会常听到:“尽最大努力去做。这是每个 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尽最大努力去做” 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已实现了那个含糊 不清的目标?如果某个教练员给每一个选手一个明 确的目标,他们是否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你的 父母曾经对你说“在英语课上你应该努力争取比 85%以上的同学学得好”,而不是告诉你“尽最 大努力去做”,你是否会在英语课上表现得更好 呢?关于目标设置理论(goal-setting theory)的研 究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理需要
9
较高级 的需要: 从内部 使人满足
较低级 的需要: 从外部 使人满足
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采取的激励措施
需要的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追求的环境、 待遇、奖金;医疗保健制度;
各种福利
工作时间多少;住房等福利设
施
职业保障 意外事故的防止
必须是员工所喜欢的 负强化,通过人们不希望的结果的结束,而使行为得
到强化,使一些不良行为结束或消退 不强化,不采取任何措施,是消除不合理行为的策略 惩罚,对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或处分,减少不良行为的
发生,弱化行为 综合策略
25
公平理论
史坦斯·亚当斯(J.Stancy Adams) 1965年提出该理论。这种理 论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 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 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
11
X-Y理论(2)
❖ Y理论假设
❖ 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 ❖ 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作出承诺,他就会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