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县1:500比例尺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1.概况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31′-34°52′,东经114°49′-115°28′,豫东平原东北部,县域东西长57.8公里、南北宽36.9公里,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
县境西南连杞县,西接兰考,东北临山东曹县,南接睢县,东接宁陵。
县城西距省会郑州151公里,东望商丘市区55公里,南抵睢县县城25公里,北达菏泽市87公里。
2010年年底,民权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9个乡。
地处黄河中下游,以黄河故堤为界,南北形成两个不同的地理地貌,堤北高滩地,堤南靑沙、沙碱为主,废黄河境内达32公里,通惠渠境内长32公里。
民权县交通四通八达,陇海铁路从东南至西北斜贯县境,境内有民权、内黄集两个火车站;郑徐高铁开工在即,并新设民权北站(高铁站),更拉近了沿海与内地的时空距离。
连霍高速公路(G30)在民权东西横亘36公里并设有出入口和服务区;郑州至民权高速公路于2012年建成通车。
国道连云港至天水公路(G310线)于省道菏(泽)太(康)公路(S211线)、省道民(权)永(城)公路相交于县城,另有省道曹(县)沈(丘)公路(S210线)穿境而过。
2.调查原则2.1调查区划分为满足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对调查区地块所属地域上的空间层次确定,划分的空间层次应与行政管理系统相一致。
1、城镇地区土地划分首先按各级行政区划的管理范围进行划分土地,城镇可划分区和街道两级,在街道内划分宗地(地块)。
当街道范围太大时,可在街道的区域内,根据线状地物,如街道、马路、沟渠或河道等为界,划分若干街坊,在街坊内划分宗地(地块);若城镇比较小,无街道建制时,也可在区或镇的管辖范围内,划分若干街坊,在街坊内划分宗地(地块)。
对城镇,完整的土地划分就是××省××市××区××街道××街坊××宗地(地块)。
2、农村地区土地划分按目前农村行政管辖系统,未级行政区是乡(镇),按城镇模式,完整的土地划分应是××省××县(县级市)××乡(镇)××行政村××宗地(地块)××图斑。
2.2地籍编号地籍街坊原则上以主要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中心线围成的地籍管理单元划分, 街坊大小以不超过100个宗地为宜;街坊编号是以街道为单位,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连续编号。
2.3宗地划分宗地划分按照如下原则进行:1、独立使用权宗地。
2、有使用权宗地。
共用宗地内的土地面积可按如下方法分摊:有分摊协议书的按协议分摊;按建筑物占地面积分摊;按建筑面积分摊;先确定每个使用者独自使用的面积,再按建筑面积或建筑占地面积分摊公用面积。
3、特大宗地根据以下情况划分处理:以独立核算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宗地;以用途划分为若干个宗地;以道路、河流为界划分若干个宗地。
2.4 宗地编号1、宗地编号以地籍街坊为单位,从左到右、自上而下, 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连续编号,不重不漏。
2、空地、公共设施与宗地一样,统一编制地籍号。
3、城乡结合部,农户穿插在街道范围内的,划入街道编号;城镇用地穿插于乡(镇)管理范围内的,划入乡(镇)编号。
2.5 界址点编号界址点编号以街坊为单位,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依次编号,同一街坊内的界址点不得重号。
将一个地籍街坊的每宗地都勾绘到工作底图上,然后按地籍街坊统一编号,由“1”开始顺序编号。
3.技术路线和方法3.1地籍勘丈地籍勘丈是地籍调查必须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勘丈每块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基本情况。
地籍勘丈一般应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进行。
地籍勘丈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
3.2地籍勘丈内容:1、土地权属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的勘丈;2、基本地籍图绘制;3、面积量算。
3.3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要求:表1 界址点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注:界址点地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1、地籍铅笔原图的基本精度:(1)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
依勘丈数据装绘的上述距离的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2)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
2、基本地籍图应选用厚度为0.07mm、经过热定型处理变形率小于0.2‰的聚酯薄膜。
图幅规格为40cm×50cm的矩形图幅或50cm×50cm的正方形图幅。
3、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廊西南角坐标(整10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勘丈区已有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可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4、对于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旷地带,可适当绘制等高线。
5、比例尺为1∶500的地籍图每幅图内至少应有埋石点数为3个。
6、地籍勘丈方法:解析法:野外勘丈全部界址点,根据实测数据解算出界址点的点位坐标。
一般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
角度用不低于DJ6级经纬仪施测,距离用钢尺丈量或用电磁波测距仪施测。
以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和解析边长为基础,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几何图形,并依据宗地草图的有关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勘丈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分明显界址点的坐标,再用图解法勘丈街坊内部的宗地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街坊外廓控制内部宗地。
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出徒坊,再依据图解法测定的宗地位置、形状,经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装绘街坊内部,成地籍图。
图解法:(1)利用图解法(包括图解交会法、截距法等)直接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并根据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2)利用反映现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纠正图纸变形误差后,实地补充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到图上,依据宗地草图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这种方法仅在暂不具备经济技术条件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但精度必须满足要求。
3.4基本地籍图绘制铅笔原图绘制精度:1、内图廓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2mm,内图廓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2、图廓点、控制点和坐标网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1mm。
其他解析坐标点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2mm。
3.5着墨二底图绘制精度:1、有解析坐标的界址点及地物点可依据其坐标在图上展绘,也可以进行透绘。
2、展点精度与铅笔原图相同;3、透绘要素不得偏离底线。
3.6基本地籍图的主要内容:1、铅笔原图内容: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控制点,地籍编号,宗地界址点及界址线,街道名称、门牌号,在宗地内能注记下的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名称,必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地类号,宗地面积。
2、着墨二底图内容:除不注宗地面积外,其他与铅笔原图相同。
3.7宗地图1、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一般用32开、16开、8开纸,从基本地籍图上蒙绘或复制,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绘制。
2、宗地图的内容包括:本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界址边长;邻宗地号及邻宗地界址示意线等。
3.8面积量算1、面积量算根据地籍勘丈三种方法可采用解析法:1n采用下列公式计算P=-ΣXi(Yi+1-Yi-1)211n或P=-ΣYi(Xi-1-Xi+1)21式中:P表示宗地面积,单位:平方米;Xi,Yi-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m;n-宗地界址点个数。
解析法计算面积必须独立两次计算进行检核。
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求出每个街坊面积,用街坊面积数控制本街坊内各宗地面积之和。
各宗地面积之和与街坊面积误差小于1/200时,将误差按面积比例分配到各宗地,得出平差后的各宗地面积。
但边长丈量数据可以不改。
完全用实测数据计算规则图形的宗地面积可以不参加平差。
图解法:要求在聚酯薄膜原图上量算街坊面积(当采用其他材料的图纸时,必须考虑图纸变形的影响并给予改正),图面量算宜采用二级控制,即:(1)以图幅理论面积为首级控制,图幅内各街坊及其他区块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差小于±0.0025P(P为图幅理论面积)时,将闭合差按比例配赋给各街坊及其他区块,得出平差后的各街坊及各区块的面积;(2)用平差后的各街坊面积去控制街坊内丈量的各宗地面积,其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100,在允许范围内将闭合差按比例分配给各宗地,得出平差后的宗地面积。
但边长丈量数据可以不改。
完全采用丈量数据计算宗地的面积可以不参加平差。
2、在地籍铅笔原图上量算面积时,两次量算的较差应满足下式:△P≤0.0003M√P式中:P是量算面积,平方米;M是地籍铅笔原图比例尺分母;凡地块面积在图上小于5平方厘米时,不宜采用求积仪量算。
3、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量算面积,均应独立进行两次量算。
图上量算时,两次量算的较差在限差内的取中数。
4、面积量算单位为平方米,计算取值到小数后一位。
5、共用宗内,各自使用的土地有明显范围的,先划分各自使用界线,并计算其面积,剩余部分按建筑面积分摊。
4.主要精度4.1界址点精度4.2地籍图的精度1、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0.3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
2、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0.4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
在丘陵、山区,中误差可按上述规定放宽一倍。
3、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0.5mm,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
4.3地类图斑的精度明显地物界线在图上位移应不大于0.3毫米,困难地区或不明显地物界线的位移应不大于0.8毫米。
5、工作流程和安排6、控制测量6.1已有起算数据1、测区已知点资料接到任务后,我方即到省国土厅调集了控制点和测区内1:10000的地形图资料;随后又对测区内调集的已知点资料进行了现场踏勘。
2、已有平面控制资料省国土厅提供的控制点全部是为“河南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布设测量的GPS、水准共用点。
平面测量结果为 C 级 GPS 控制网 1980 西安坐标系,6 度带,中央子午线为 117 度的成果。
经实地踏勘,这些点保存完好。
这 4个已知点在测区里分布均匀,从图形结构好,可以很好地起到平面控制效果。
控制点简介见下面表。
3、已有高程控制资料前面介绍的4个点都具有 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下的正常高成果,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