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中国加入wto,使金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由计划变为现实,中国金融业用时间换空间进入倒计时阶段。
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否则生存难保:一是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减少不良资产,提高与外资银行比肩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是后者,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并成为国务院今年对国有商业银行下达的第一任务。
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就好比我们银行打一场信贷管理的革命战役。
20__年3月中国银监会成立后的首要急务就是在所有金融机构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决定自20__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结束双轨制,正式实施五级分类制度。
至此,距19XX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技术援助并引入贷款风险分类正好十年。
五级分类工作推行近一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信贷开展的情况如何、效果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何改进对策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在此我愿意以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在座的各位专家一起回顾和探讨。
一、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回顾起来,今天商业银行实施的贷款五级分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五级分类取代四级分类,是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也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理念的建立和引入阶段(19XX年至19XX年)我国银行早期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沿袭的是19XX年财政部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即计划经济体制下为财政税收政策服务的分类方法,界定不良资产的标准为期限:即规定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逾期三年的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俗称“一逾两呆”。
很显然,在这种以期限为主导的分类方法下,很多贷款只要不到期就被视为正常,银行有更多的空间随意发放贷款或对贷款疏于管理,逾期贷款不积极催收,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债权。
这既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发现和控制风险,导致版权所有收入高估,同时也不利于监管当局从银行外部监控风险,与国际惯例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赖账文化”盛行的制度性根源。
19XX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贷款通则》,对逾期和呆滞贷款的定义作了调整,例如规定贷款过期一天即为逾期,逾期一年为呆滞,或逾期虽未满一年,但企业停产、项目下马的,也可划为呆滞。
但总的来看,《通则》基本上重申了财政当局从税收角度制定的贷款分类方法。
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借由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的技术援助,开始学习和了解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将五级分类法引入中国。
19XX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五级分类。
(二)“鸵鸟政策”时期的“清分”试点阶段(19XX年至20__年)19XX年5月,央行在广东开始“清分”(清理银行资产,为贷款分类做准备)试点,要求广东境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三个月内完成辖区全部金融资产的清理和分类,形成上呈国务院的试点报告,并在次年春天将五级分类法扩展到全系统。
这是一场中外非常关注、结果却有虎头蛇尾之感的尝试。
三个月后,广东的“清分”试点结果表明,按五级分类计算出的不良资产比例,比“一逾两呆”下的不良资产比例要高近XXX个百分点。
当时的央行无论从认识水平或管理手段上都无法接受这一现实。
且意见对峙激烈,大多数人认为五级分类“国际惯例”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根本没有能力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准备金;另一部分人支持推行五级分类,讽之曰“买不起药就不看病”。
内部的争执使随后出台的各项政策及其执行颇为暧昧和矛盾。
后来称这段时期为五级分类的“鸵鸟政策时代”。
19XX年7月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正式启动五级分类工作,要求到20__年底前完成五级分类工作,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会计处理等均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一切都是按照原来“一逾两呆”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的参考值。
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至今也未实行五级分类。
20__年9月,央行发布《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对原来的“一逾两呆”标准,做了补充和修订,将“一逾两呆”改名为“四级分类法”,从字面上看,和五级分类法的区别不过一级而已,但从管理理念、分析内容和分析方式上二者有着根本区别,不可能通过改良或调整而互相替代。
五级分类法“70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至少需要五至七年积累数据,才能建立一套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
如果央行从19XX年就开始正式推行五级分类法,到银行业按wto承诺全面开放的20__年,正好还有积累贷款分类数据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时间,而央行也能够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指令性、简单化的监管转变为对风险及其损失准备是否充足的监管。
事实上整个中国银行业走了弯路,“鸵鸟政策”延缓了中国银行业全面实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步伐。
(三)两种分类方法并轨运行阶段(20__年底至20__年)金融改革的路径曲折迂回,方向大体一致,而具体的动力来源则出人意料之外。
正在央行发布重申“一逾两呆”规则的《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同时,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明确规定上市和准备上市的银行要对公众披露贷款五级分类结果。
贷款分类也就进入了两种分类方法并轨运行的阶段。
从19XX年开始建设银行等几家大银行陆续在内部使用五级分类法,由于央行的考核标准仍然是“一逾两呆”,商业银行因此要上报两套数据,而且主要按“一逾两呆”上报数字和提取保证金,五级分类的数据只是备案而已,没有监控指标。
一方面,商业银行监管负担加重,造成其基层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在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情况下,缺少外部压力的中国商业银行难以自觉严格地实行五级分类法。
民生银行是首家公布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的上市银行,被当时舆论认为开“透明上市”之先河。
随后的招行、深发行、浦发行也从20__年开始,批露贷款五级分类结果。
但这些上市银行毕竟是中国银行业里的一小部分,占据银行资产60以上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此时对完全接受五级分类、决策者对按此披露银行更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可能引起的后果,都还心存疑虑。
20__年12月央行再次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从20__年起,在中国各类银行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实施范围包括国内所有银行,可时隔一年后,农业银行首次公布其不良贷款率为30.07,令人惊讶的是,这仍是一个在“一逾两呆”口径下获得的数据。
由此可知,几大银行执行五级分类的情况也并不乐观。
4、五级分类法正式全面实施阶段(20__年1月1日开始)20__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正式成立,刘明康主席说银监会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力推所有有信贷业务的机构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并决定自20__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五级分类制度,并取消贷款四级分类制度。
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从20__年底开始停止按“一逾两呆”划分贷款及报送、执行,期限管理只作为银行内部的参考数据,无须上报监管当局。
《通知》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和彻底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扩大风险分类管理的信贷资产范围至表内和表外所有信贷资产;对贷款逾期天数与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更明确细化的指导性原则,对重组贷款设立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
一是把过去试点阶段各方面反应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准重新明确,如重组贷款、收回的抵债资产、重组贷款的观察期等;二是对商业银行提出制度性、规范性要求;三是针对商业银行执行、落实贷款分类情况的检查;四是配套信用环境建设、商业银行真实的信贷档案管理等政策和制度,《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也将进行相应修改,为全面实施风险分类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二、五级分类法是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更科学、全过程的管理方法与四级分类法相比,五级分类方法更能真实全面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五级分类方法更能真实的反映贷款的质量。
五级分类法考查的是借款人偿还债务的实际能力。
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贷款到期未还,即转入逾期,逾期180天即转入呆滞,形成不良贷款,进入不良贷款就预示着风险和损失。
但实际上,逾期不一定存在很大风险,也不能完全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逾期情况各有不同;同样,未逾期的贷款不能说明就没有风险。
前一种情况如去年的债转股走帐:在债转股走帐之前,大部分贷款一逾两呆形态为逾期,甚至呆滞,但实际上这些贷款由于政策性原因,基本不存在风险,划归为不良贷款显然不合适;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存在风险的未逾期贷款上,因为有些贷款尽管表面上没有逾期,但事实上借款人已经资不抵债丧失还款能力,或银行用变相展期的方法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春都集团在去年年底实际已经资不抵债,但其在各家银行的贷款的一逾两呆形态仍然有保持正常的,显然这样的贷款如果仍然列入正常是不合适的。
在20__年,上述的后一种情况就已经引起了人民银行的关注,并出台了不良贷款认定办法,对一逾两呆方法的不足进行补充,其实这种不良贷款认定的方法类似于五级分类方法,较一逾两呆方法更先进的是五级分类方法不仅解决了上述第一种情况,而且对前一种情况中一逾两呆中的不良贷款进行了调整。
(二)五级分类是一个对贷款进行全程动态管理的过程与一逾两呆方法相比较,五级分类方法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对贷款全过程的动态性管理,也就是说,五级分类方法不仅是对信贷资产质量真实反映的评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贷款管理手段。
而一逾两呆方法则仅仅是在到期后反映贷款的形态,是一种事后监督的管理方法,没有对贷款综合情况进行动态评价的过程。
五级分类法的贷款动态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每季度分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当期的企业情况、贷款情况同上期进行比较,根据变化评估贷款的风险情况;二是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分类材料上,分类材料的收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贷款情况包括企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过程;分类材料的涵盖面较贷后管理要广,其内容更加具体、分析更加具有综合性。
(三)五级分类是较一逾两呆更科学的考核方法人民银行在以往年度对商业银行是以一逾两呆口径进行考核的,虽然近三年实行的双轨制,但仍然以一逾两呆口径为主。
在这个考核过程中,由于一逾两呆以逾期时间进行分类的局限性,使商业银行可以在时间上作文章。
如用转贷、展期等手段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这是一逾两呆方法仅以定量分析所产生的弊病,但五级分类方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分析,无实际回收成果的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的手段,在五级分类考核中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