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吕拥军
2007年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五园”创建,市第二实验小学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结合普、特实际,开展以“建设快乐环境,开展快乐活动,构建快乐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快乐校园”创建工作,搭建环境育人、快乐育人的平台,满足孩子对快乐、轻松的学习生活的渴望与需求,老师变“苦教”为“乐教”,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让孩子身心愉悦,“学中有乐,乐中会学”,学乐结合,健康成长”。
一、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快乐和生态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种物质隐形教育,也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美文明、快乐高雅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格、道德素养和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早在建校初期,我们针对聋哑孩子耳不能听,口不能言,但是眼睛可以感知世界万物;普小学生爱动、好玩等特点,在建设上着重突出“童趣化”,从校园景点的布置到快乐园地的设计与安装,都使用孩子们喜欢的图案色彩和造型,让孩子置身在一个新鲜、有趣的充满“童话般”的世界里,接受高尚的道德熏陶,感觉新鲜的快乐春风,触摸时代的脉搏。
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造型新颖的“飞跃式”大门,直插云宵,让人产生进取的力量;水泥地面上用油漆画上太极八卦图、楚汉阵、五子棋等娱乐设施;绿树白墙掩映下的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别致的盆栽,新颖的花坛,无不彰显着校园建设的和谐快乐之美;教学楼后的小树林全部铺上塑胶,安装了孩子喜爱的秋千、滑梯、蹦蹦床、转转椅、跑步车、攀爬架等一系列游乐设施。
孩子走进校园,看到的是优美的环境,听到的是动听的名曲,个个像放飞的小鸟玩的乐不可支。
小树苗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有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适度的水分。
同样,孩子要想成长,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要给孩子
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不要一天到晚搞“题海战术”,将孩子搞的身心俱瘁,疲惫不堪,应多鼓励,少埋怨,让孩子每天带着微笑进校园、进课堂;二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娱乐环境,设计和制作一批能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和热情,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可供他们跑、跳、踢、踏、钻、爬、滑、投的快乐器材和设施,充分利用校园墙壁、地面、空地绘制学生喜闻乐见的壁画和游戏图案,让孩子动静结合,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感到学校就是幸福的港湾、成长的摇篮。
二、尊重孩子天性,开展快乐活动。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好玩,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学校不能一味地只抓学习,而忽视、抹煞孩子的天性,应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把天真活泼还给孩子,把童心、童趣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锻炼,学会娱乐,学会成才。
(一)组建兴趣小组,让孩子在快乐中学有所成。
结合孩子的爱好及特点,我们成立了舞蹈、合唱、器乐、篮球、乒乓球、绘画、作文、书法等兴趣小组,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快乐育人活动。
课间和课外活动让孩子或挥毫泼墨、或载歌载舞、或吹拉弹唱、或球场竞技、或棋盘争盟,在乐意融融的活动中益智增才,健康成长。
崔雨薇同学在上三年级的时候喜爱写作,经常向报社投稿但不见刊登,为此她情绪低落,气的将作文本撕毁从教学楼扔下。
看到小雨薇一撅不振的样子,语文老师张袆洁便宽慰、鼓励她,经常把她喊到办公室,对她的作文逐字逐句进行推敲、修改,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小雨薇经常在灯下苦思觅想,构思作文。
上四年级时她的作文开始频现报端,先后有二十余篇作文在全国获奖。
因写作成绩显著,2008年她获得了全国第八届宋庆龄奖学金,当拿到荣誉证书和奖金的时候,她哭了,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但更多的是付出后的喜悦。
特殊学校的孩子由于身体有缺陷,长期住校远离亲人,生活单调乏味,如何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我校特教老师研究的一个课题。
针
对聋生喜爱舞蹈,我们将有舞蹈特长的聋生每晚集中在操场上用录音机练习舞蹈,但是聋生们却个个呆若木鸡,愁眉苦脸。
舞蹈讲究韵律和节奏,两耳失聪的聋哑学生听不见音乐,舞蹈动作与音乐不合拍,尽管老师教的口干舌躁,可聋生们仍无动于衷。
经过分析、外出考察,我们给聋哑孩子配置了专用律动室,地面上全部铺上木制地板,配备大鼓等打击乐器,让学生通过脚下地板的振动感受音乐的节拍,配合老师的手语和敲打的鼓点,聋生们渐渐感知到了音乐的节拍,舞蹈的魅力,个个乐不可支,翩翩起舞。
六年级张雯靓由于舞技精湛,被推荐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幕式演员选拔赛。
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在活动中让聋哑孩子性格开朗,精神愉快,体验人生的乐趣。
(二)开展快乐活动,让孩子欢快无比。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像小鸟似的从教室里飞出来,在八卦图里你追我赶,乐不思疲;有的围成一团跳绳、踢毽子,打球,跳集体舞,舞得开心,踢得精彩;在老师的带领下,低年级的孩子在快乐活动园地里兴趣盎然的做着游戏,荡着秋千;操场上,高年级的足球健儿们正在绿茵场上奋力拼搏;舞蹈室里伴着悠扬的歌声,孩子们正翩翩起舞;书画室里,各班的小书画家们正泼墨挥毫,潜心钻研书画艺术,孩子们都在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增强了体质,得到了熏陶。
(三)开展养花种草活动,让孩子陶冶性情。
让孩子从家里带一盆花,集中放在教室里种养,校园变成了大花园,学生变成了小园丁。
孩子们不仅在校园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还能体会到当“园丁”的快乐和辛劳,课间之余,孩子们给花浇浇水、松松土,闻闻花香,郁闷、烦躁的心情就会得到缓和、调节,顿觉身心愉悦。
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百花扑鼻香。
通过养花种草,孩子们增强了责任感,体验了生命的伟大、劳动的价值、人生的幸福。
三、构建快乐课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快乐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在学校,在课堂,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渊
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能,还要有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变“苦教”为“乐教”,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让学生学习情绪稳定,学习动机高涨,变“苦学”为“乐学”,用快乐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乐中有获。
(一)开展“轻松一节课”活动。
朱艳老师是一名年轻女教师,从教时间不长,但是教学严谨、新颖,善于将书本上的死知识与现实生活事例相结合。
例如:她在四(3)班讲授《生命,生命》一课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母亲在临死的时候,将孩子紧紧压在身下,如同一只展翅护雏的雄鹰,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在教学楼坍塌时的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扑向一张课桌紧紧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获救了,谭千秋老师却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老师通过讲述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要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孩子们静静听着,求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感觉一节课的时间是那么的短暂,一节课的内容是那么的贴近,受到了震撼心灵的教育。
老师用“爱”贯穿课堂教学,用“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常规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完全打破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学生感中有获。
(二)开展趣味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写数学作业又慢且错题较多,学生苦恼,家长头痛。
四(1)班罗元元老师就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小市场购物”活动,要求孩子自带一些小物品,如:玩具、食品、文具、书籍等,然后在教室里开店经营,有的孩子当老板,有的孩子当顾客,通过钱物交易,让学生学会换算,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超市、菜市场购物、买菜,由孩子自己交钱算账,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体现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用“心灵之约”架起师生友谊之桥。
去年冬天,普小六(3)班有个女生,一次上厕所突然来月经,当她看到自己的下体流了很多血,便非常恐惧、害怕,一个人躲在洗手间偷偷地哭。
班主任吴永艳老师得知后,及时地将这位女同学请到“心灵之约”咨询室,将音乐打开,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吴老师及时跟她面对面地沟通,当掌握这名女生的生理变化后,便轻柔地对她讲:“下体突然流血,这是来月经了,是女孩子成长后生理上的正常现象,不必害怕,要做好月经期间的卫生,不要沾凉水,要勤换内裤,心情愉悦,不要有心理包袱。
在吴老师的谆谆善诱下,这位女生消除了紧张心理,下课经常参加各项娱乐活动,昔日的笑容重现脸庞。
教师只有以平和、包容的心态掌握了解每一位孩子的身理心理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只有师生之间建立快乐、平等、朋友式的关系,孩子才能向你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和帮助;反之则易产生逆反心理,跟老师对着干,走向极端。
为了确保“快乐校园”创建活动科学有序开展,我们将“快乐校园工程建设”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专门立项,指定专人担任课题负责人,全体教师参与,力争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的培养;二是由过去对孩子成长漠不关心,转变为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是由过去简单、粗暴的说教,转变为善于结合现实事例,以情感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通过扎实的“快乐校园”创建,我们试图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快乐活动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支撑和引领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开启智慧、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