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钢琴为载体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以钢琴为载体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以钢琴为载体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中原等地被称为“鼓吹乐”或“鼓乐”的民间吹打乐合奏曲。

中国著名钢琴曲《百鸟朝凤》是王建中先生1973年在唢呐合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我国钢琴创作史最为杰出的钢琴曲之一。

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特色
钢琴曲《百鸟朝凤》在音乐的机构上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它无论是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上,还是调式调性,都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艺术。

在结构上,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从无序到有序,无序中有序的“中国特色”。

在和声织体上,它传承了民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意境,模仿了唢呐特有繁荣滑音、颤音、花舌音等一系列音腔特色,结合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变奏、加花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百鸟争鸣,众鸟捧凤的音乐形象,充分赋予了这首钢琴曲鲜明的传统音乐特色。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观
众所周知,钢琴音乐传入中国时间很短,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

中国钢琴家、作曲家通过不断融汇、消化西方钢琴创作和演奏技法的同时,创作与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钢琴曲《百鸟朝凤》就是代表作之一。

它大量运用滑音、装饰音等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和中国文人音
乐的审美情趣,也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

历史告诉人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受我国的儒道佛等文化观念的影响,主线是以谋求政治、社会稳定为主,主张“平和”审美观,因此中国人特别讲中庸之道。

所以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秉承了“中庸”和“和”的审美观念,讲究神似、结构随意这一特点。

为此,中国著名钢琴曲很多都采用“民族化”的旋律创作风格,在淡化西洋和声的功能性的同时使和弦变得更丰富复杂,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刻认知。

人们在富有“对立与统一”的音乐美感的渗透和感染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升华。

例如钢琴曲《百鸟朝凤》从激烈欢快的节奏上升到“缓慢平和”的情境,以及表现“百鸟的和谐相处”的意境,极为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儒家礼乐思想的“平和”审美观及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特征。

人们通过乐曲的“和”与“中庸”之美被引申到“政和”等社会意义层面之上,形成由“平和”审美观到“中和中庸”审美观的“蜕变”,奠定了中国正统的文化艺术理论根基。

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诸多弊病的今天,弘扬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中庸”思想已是迫在眉睫,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儒家”、“道家”、“悟禅”等等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这些文化传统都是在讲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音乐或学音乐亦是如此,德艺双馨才是真正的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就是德,德在前,艺在后,这样才能在艺术的生涯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传统音乐传承的载体
(一)语言是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本身就是人类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种文化,而且它还是文
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人类要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就必须把自己所发现和创造的一切,溶入语言之中。

语言也只有能载录人类所发现和创造的一切,才能很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正因如此,语言可以成为文化的记录者。

而且,随着语言在同代人中的横向交流和向后代的纵向传承,文化也就会达远传后。

所以,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由此,异域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前代的文化可以嗣继;并使文化在横向交流和纵向嗣继中发展。

(二)钢琴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有声的语言相较之无声的文字,两者同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与传播文化的媒介,前者能立体地传达感情、文化感觉与消息,后者大多通过纸面上的字符传情达意。

钢琴作为从西方引进中国的一种乐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一种高雅艺术,并也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思想的一个值得信赖的载体。

社会的进步,音乐文化的发展,给现代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要中西结合,充分利用一切媒体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本。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中, 必须抓住音乐文化的核心——审美观念, 真正从人的思想品位上提高大众的审美素质。

因此,对从民乐曲改编过来的我国著名钢琴音乐的理解,不能停留于原始中国民乐作品的表演形式层面上去分析, 还应深入理解改编后的钢琴曲作品那美妙的和声的意境, 通过钢琴特有的演奏形式和曲目特有的文化内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现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钢琴曲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如《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彩云追月》、《阳关三叠》等, 通常多为景物描写, 借景抒情,灌输人文思想。

其中的《百鸟朝凤》便是
一首借景抒情的经典曲目,在该曲目的演奏中,欣赏时不能只停留在大自然百鸟齐鸣的情景, 而应由此表象联想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和合”的意境,体味到我们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那种特质,也才感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所包含的这种哲学思想及审美思想。

在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 只有重视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在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价值, 注重原作的精神内涵,重视钢琴音乐对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才能真正理解钢琴音乐本身所蕴含我国长期稳定不变的审美观念。

(三)中国改编钢琴曲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在中国现有的钢琴作品中改编曲的数量是最多的。

因此以钢琴为载体可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借此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和西洋钢琴,看似相隔遥远的两样东西,却在中国不少的年轻钢琴家、作曲家的手指间下完美合一,并在近几年间惊艳世界。

究其原因,有三个重要因素起作用。

第一,钢琴具有无比强大的艺术功能、艺术感染力,使它能适应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第二,艺术是沟通情感的一种媒介,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所以钢琴音乐可以具有超出本地域的审美意义。

第三,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而且中国音乐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吸收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成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活动。

因此当今的中国人不仅能弹好钢琴,而且还能制造达到相当质量水平的钢琴,比如享誉全球的钢琴大师郎朗、李云迪等,他们出色的表现使得国外人们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为人类优秀钢琴文化进入中国元素,
成为全世界听众的精神食粮的组成部分。

这是中国音乐家对世界钢琴艺术的新贡献。

钢琴从遥远的西方来到古老的中国,拥有悠远文化历史的中国将其很好的融入到自己几千年沉积的文化内涵,向西方社会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底蕴。

随着钢琴在中国的不断普及,为中西方钢琴艺术的相互交流、并最终融合的提供了良好前提条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和艺术审美观必将影响着世界。

五、结语
钢琴改编曲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普及。

普及使得听众容易接受和理解,对继承与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意义深远。

当前,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之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在创作技法、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上不断创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乐器钢琴的融合,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广沃土壤之中。

[参考文献]
[1]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郝思震,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多元化繁衍与发展,《音乐探索》2007年第2期。

[3]叶明春,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4]吴国翥、高晓光、吴琼编,钢琴艺术博览,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5]唐重庆,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