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萎缩并肺感染1例的护理
标签:多系统萎缩并肺感染;护理;治疗
2008年11月9日本科室收治多系统萎缩并肺感染患者1例,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9岁,因“站立时头昏、跌倒、血压低、无汗2年,言语欠流利2年,发热3 d”入院。
患者于2004年2月8日因反复尿路感染、排尿困难而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效果差。
之后,出现大便秘结,活动耐力下降。
2005年10月21日早餐后晕厥,随即送医院就诊,头颅CT未见异常,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
之后,患者逐渐感觉疲劳、懒动、步态不稳,站立时头昏,走路时身体前倾、小碎步,言语欠流利,侧卧位与站立收缩压之差>30 mmHg,2008年1月10日确诊为多系统萎缩。
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言语欠流利,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T 38.3℃,P 86/min,卧位血压150/80 mmHg,站立血压120/70 mmHg,双肺满布湿啰音,诊断为多系统萎缩并肺感染。
给予抗感染、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进行加重,行走困难、站立不稳,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
该患者意识清楚,但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护士要尊重患者,与患者接触时应注意态度温和、耐心,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细致,减少对患者的心理压力。
此外, 还应善于安抚、开导家属,向其说明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所起的积极作用,使之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患者共度难关。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差,痰液不易咳出,应鼓励患者适量多饮水,并保持病房湿度在55%~60%,定时翻身、拍背;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1支,地塞米松5 mg雾化吸入,每日2次,以稀释痰液。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电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
2.3 直立性低血压的护理
患者入院时卧位血压与站立血压差为30/10 mmHg,体位的改变,尤其是从卧位突然站立时,容易使大脑供血量突然减少发生晕厥。
因此,要嘱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尽可能缓慢,先在床上活动肢体后再慢慢坐起,然后慢慢站立,身旁应有亲属
陪伴;或者穿弹力袜也可防治直立性低血压。
卧位时应采取头和躯干比下肢高15°~20°姿势,目的是促进肾素释放和刺激自主神经[1]。
2.4 正确留取痰液标本
該类患者因身体抵抗力低、卧床、进食呛咳、咳嗽反射差、排便排尿障碍等原因,极易反复地发生肺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临床应及时正确地留取痰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指导医生使用有效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
留取标本方法:能自己咳痰的患者,清晨漱口后,深吸一口气,用力将气管深处的痰液咳出,吐入培养皿中。
2.5 体温过高的护理
每4小时测体温1次,根据医嘱应用降温药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出汗多时及时擦干,并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及被褥,每日用棉球蘸0.9%氯化钠溶液做口腔护理2次,以清除口腔异味,并预防口腔并发症,促进食欲。
病房每日通风2次,每次30 min,通风时避免空气对流。
2.6 用药的护理
首先建立静脉通道,因为该患者为慢性病患者,应注意保护静脉血管,由小到大,合理使用。
根据医嘱及药物的半衰期,按时、正确应用药物,以保持有效药物浓度,发挥最大药效。
注意根据患者心脏情况及药物性质控制滴速,避免增加心脏负荷。
观察患者用药后症状有无改善,并注意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
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体温正常,双肺啰音消失。
卧位血压140/80 mmHg,站立血压130/75 mmHg,头昏症状减轻,可下床室内活动。
[参考文献]
[1]戚晓昆,朱克.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