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财政局发挥财政政策优势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财政局发挥财政政策优势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近年来,市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注重加强财政政策与相关政策协同配合,统筹安排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支持方式,综合采取“拨、投、贷、补、奖、买”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充分利用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投、首贷、首保”等融资难问题一是会同市科技等部门出台了 ,综合运用产业、金融和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对投保贷联动业务支持的企业予以贴息,其中500万元以下的,最高按照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予以补贴;超过500万元的部分,最高按照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50%予以补贴,进一步降低
企业融资成本。
-9-
二是会同市科技部门出台了 ,在全国首创了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政策,实施了专利质押贷款贴息资助、保险费资助、中介机构奖励、专利评估费资助四项财政补贴政策,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截至20XX年底,市财政拨付资金66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保费补助或贷款贴息。
二、综合运用政策叠加效应,促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 增强小微企业发展后劲一是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减税政策。
通过简并增值税税率,扩大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范围,将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至75%,20XX年预计为小微企业减税15亿元。
同时,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对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
二是全面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20XX 年,我市严格贯彻落实各项减费降负政策,共取消、停征、减免、调整22项收费和基金,为企业减轻负担12 .3亿元。
三是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试点工作。
20XX 年,市财政出资2亿元设立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引导国 -01- 有投融资机构按照1∶4的比例出资,形成总规模为10亿元的小微企业转贷基金,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过桥资金,缓解其资金接续难题。
截止20XX年11月共为380家 (次)企业提供转贷资金35 .49亿元,累计为930家 (次)企业提供转贷资金96 .85亿元。
四是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
根据金融机构每年对小微企业新增贷款规模,分行业按比例设立风险补偿金,置换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XX年安排资金 5000万元,共有18家金融机构享受该政策。
五是支持企业登陆各级资本市场。
20XX年安排资金 1765万元,对企业在主板、创业板、
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给用给予补助,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丰富融资方式,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
六是探索建立“政银保”合作模式。
会同市经信委等部门出台了 ,对单笔额度不超过500万元的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保险贷款发生不良的本金部分,由财政、银行、保险分别按照30%、20%、50%的比例承担。
七是举办“政府采购贷”推介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功能,市财政局联合市经信委搭建了“政府采购贷”平台,为我市中标 -11-
的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打通了融资新渠道。
20XX年为84家次企业放款2 .06亿元。
三、高起点构架普惠性政策,全域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工作 2003年以来,财政部门投入担保基金近7亿元,扶持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8家,累计贷款1 .65万余笔、近17亿元,贴息1 .35亿元,扶持创业近1 .7万人。
20XX年,进一步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期限调整为最高不超过3年,将贴息政策拓展为最高全额贴息;新增了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贷款贴息。
20XX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 .27亿元,投入贴息资金1608 万元,扶持4017人成功创业,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四、创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切实推进农担体系建设 20XX年市财政组建成立了XX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对符合政策性支持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给予担保费补助政策,放大财政资金效应。
截止20XX年底,担保项目35个,发放资金3225万元。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强协同配合,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措 -21-
施,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进一步降低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门槛,根据带动就业情况加大贷款贴息力度,促进我市创业扶持体系健康发展。
二是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研究探索财政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