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对策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持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
步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西宁周边的高速等级公路网。

截至2013
年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了688451辆,驾驶员909583人。


大多数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畅通、整洁的公路交通环境带来的便利。

本文简要探析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存有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选择了近几年发生在全省的百起典型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进行梳理
和归纳。

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起数和百分比统计结果如下:①超速
行驶38起17车次,占38%;②违法违规驾驶共34起(其中,行人违
法违规引发事故16起),占34%;③无证无牌驾驶共10起28车次,
占10%;④超载驾驶共7起15车次,占7%;⑤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
驾驶共8起12车次,占5%;⑥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车辆故障等共3
起14车次,占3%.
2事故处理工作中存有的问题
2.1现场勘验欠细致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是交通警察收集证据、查明事
故基本事实、依法处理交通事故的客观依据。

现场勘验检查记录是依
法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第一手资料。

梳理百起道路交通事故现场
勘验检查工作发现,其中存有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机动
车之间、机动车与行人之间轻微刮擦痕迹发现率较低,即使发现了,
也会因为缺乏证据保全意识未能及时保全、固定,导致痕迹被毁坏;
②地面轮胎印痕勘验欠规范,痕迹起止点定位欠准确,固定现场各要
素状态的数据测量不全面,其中存有的误差比较大;③现场遗留的附
着物、散落物等物证发现提取率不高,对毛发、血迹、人体组织的提
取重视水准不高;④人体损伤勘验检查、记录不细致、不全面;⑤痕
迹物证的提取方法欠妥,包装、记录不规范,忽略对样本的提取。

2.2现场图绘制欠规范、全面纵观百起交通事故现场图,其中存有的
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地面轮胎痕迹标注不全面、不细致,轮胎印
迹始(终)点及其轨迹标画欠准确,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相符,比如将
弯曲印痕标画为直线印痕;②死(伤)者所处位置与肇事车辆、现场
环境之间的位置关系标画不清;③忽视了路面坡度、曲率半径、内外
坡差等基础数据的测量;④交通元素图形符号标画不规范,未按照
《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现场图形符号》(GB/T11797—2005)标准绘制现
场图;⑤现场基准点(线)选择不全面,图线数据单位不统一,有的
用m,有的用cm;⑥法律手续欠完备。

2.3现场照片拍摄欠规范在现场拍摄的照片主要存有以下问题:①方
位和概览照片所反映的现场环境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欠准确;②现场中
心照片未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肇事车辆轮胎路面痕迹,车体损坏部位
痕迹,人体损伤痕迹,人体衣着痕迹,现场抛洒物、遗留物、附着物
的位置、形态、特征、面积、水准等情况;③在拍摄细目照片时,未
能规范放置比例尺,应使用微距镜头的未使用微距镜头拍摄,有的物
证痕迹拍摄还存有变形、失真的情况;④照片反映的内容与事故现场
勘验记录中记载的内容不完全一致。

2.4询(讯)问笔录质量不高这一点表现在笔录的内容上,主要包括
以下2点:①未能按照“七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过程、何因、何果)要素,全面、深入地询(讯)问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在场人员、经过、情节和结果等内容。

笔录中的内容
多是点到为止,工作人员不重视细节问题,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道
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

②未能细致询(讯)问事故发生时车辆
的状态、行驶路面的状态、载人载物、行驶速度、是否采取措施、采
取何种措施和驾驶人及其生理状况等细节问题。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笔
录证明方向,降低证据的效力。

2.5法律使用不当在百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中,法律使用不当的
情况主要有2种:第一种,发现当事人有交通肇事犯罪嫌疑的,未能
及时转为刑事案件立案侦查。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
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发现当事人有交通肇事犯罪嫌疑的,应当
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立案侦查。

”第二种,对鉴
定意见告知存有误区。

《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工作规范》第五十二
条第一款规定:“……交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
日内,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涉嫌交通肇事犯
罪并已立案侦查的,交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
规定》,将用作证据的鉴定意见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强化忠诚教育,培育警察职业素养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了公安交
通警察必须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强化忠诚
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党忠诚。

要求广大公安交通警
察必须用党的政治理论武装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
各项方针政策,恪尽职守,努力为民工作。

②对祖国忠诚。

要树立崇
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
展和长治久安而不懈努力。

③对人民忠诚。

要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广大公安交通警察要深怀爱民之心,多办惠民之事,恪尽安民之责,练就为民之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对法律忠诚。

要牢固树
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
至上,依法履职,规范执法。

增强忠诚教育,让广大公安交通警察树
立准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增强职业神圣感、荣誉感、认同感和责任感,持续增强交通警察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交通警
察队伍的战斗力。

3.2强化现场意识,提升分析、评判能力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是各类证
据的载体,要想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工作,必须重视以下3个
问题:①要培养交通警察敏锐的现场意识,高度重视现场痕迹物证的
勘验、检查工作,严格遵守及时、客观、全面、细致、合法的现场勘
查原则,规范制作现场的勘查记录,提升痕迹物证的发现率、固定率、提取率和利用率。

②要重视规范现场勘验检查程序和痕迹物证的发现、固定、保全、提取和数据测量工作。

公安交通警察要严格按照《交通
事故痕迹物证勘验》(GA41—2005)中的相关技术标准做好道路交通
事故现场勘验工作。

③要提升交通警察的综合分析、评判能力。

道路
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瞬时性、破坏性,而现场具备特殊性和复杂性。

这些特点要求交通警察在现场处理事故时,必须统筹协调,具备较强
的综合分析、评判能力。

只有“吃透”现场,才能及时、准确查明事
故基本事实,合理划分事故责任。

3.3规范执法,强化业务培训目前,青海省公安交通民警仅有1116人,人均管理车辆617辆,人均管理驾驶人815人,人均管理道路66km,
超过2×104km的“村村通”公路基本无人管理,高速公路管理人员的
配置也远远低于公安部“高速公路交警0.5~1.2人/km”的配置要求。

由此可以说,青海省交通警察队伍量少质弱。

鉴于此,要求相关部门
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交通警察的执法培训工作,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公
安交通警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能力;②以推行执法资格等级
考试和认证制度为抓手,大力开展以基本法律法规知识、执法工作规范、技术标准、信息化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学习培训活动;③
结合省厅部署的“网学网考”工作,认真组织岗位大练兵,确保公安
交通警察具备相对应的法律知识;④把好“进人关”,招录、吸收专
业对口、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民警,从源头上解决警力素质参差不齐
的问题。

3.4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理念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持续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理念,具体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要以维稳大局为重,以当事人的利益为先,将行政管理与执勤执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
法管理、高效服务。

②要持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政策,最大
限度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③要以和谐理念为
基本法则,持续提升交通警察的执勤执法水平,防止因执法活动不规
范而引发或激化矛盾。

④要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诉求,
化解对抗和冲突,从根本上平息事端。

但是,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
要明白,和谐不是妥协,谦让不是迁就。

因此,既要注意防止因为强
调增强管理而忽视热情服务,也要注意防止因为强调热情服务而放弃
严格管理,甚至是失职、渎职、不作为;既要注意防止因为强调保护人权而削弱严厉打击甚至缩手缩脚、不敢执法,又要注意防止因为强调严厉打击就随意侵犯人权、滥作为的行为发生。

在查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打击犯罪,构建和谐”的理念。

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