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详]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详]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交审议稿)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7月1日目录1、前言 (2)1.1 学科意义 (2)1.2 专业概述 (2)1.3 人才培养特色 (2)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围 (3)2.1学科代码 (3)2.2适用专业围 (3)3、培养目标 (3)4、培养规格 (3)4.1学制与学位 (4)4.2知识要求 (4)4.3素质要求 (5)4.4能力要求 (5)5、课程体系 (6)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6)5.2课程设置 (7)6、教学规 (11)6.1教学过程规 (11)6.2 教师行为规 (12)7、师资队伍 (12)7.1师资队伍结构 (12)7.2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13)8、教学条件 (14)8.1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14)8.2为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学设施 (14)8.3保证充足的教学经费投入 (14)9、教学效果 (14)9.1教学成果 (14)9.2课堂教学效果 (15)10、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5)10.1质量保障目标…………………………………………………………………………………………………… (15)10.2质量保障规与监控 (15)11、名词释义 (16)附表1 (17)附表2 (18)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使金融学类专业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该标准是金融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将在全国围作为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规专业发展、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之外,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水平。

1、前言1.1 学科意义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货币金融政策是国家调节宏微观经济的重要杠杆,金融运行状况关系到一国经济运行的稳定和效率,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形势和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都对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专业概述金融学类专业以市场经济中的各类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这些金融活动主要包括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金融市场运行与投融资决策,金融产品定价及风险管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金融宏观调控,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等。

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知识涉及数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

1.3 人才培养特色金融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须立足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实际,面向金融全球化进程。

通过培养制度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围2.1学科代码02032.2适用专业围本标准适用于金融学类本科专业。

包括金融学(020301K)、金融工程(020302)、保险学(020303)、投资学(020304)四个基本专业,以及金融数学(020305T)、信用管理(020306T)、经济与金融(020307T)三个特设专业。

3、培养目标金融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热爱祖国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具备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一般要求,或者能够在国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合格后备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还应结合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对实际开设的专业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主要目标。

财经类院校应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地方院校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主要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每4年对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评估、修订,并向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报备案。

4、培养规格4.1学制与学位基本学制为四年。

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低于三年。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不少于145学分。

对于学分构成的要:课堂教学不少于135学分,非课堂教学不少于10学分;课堂教学中的必修课不少于9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0学分;选修课中,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跨学科任意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

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在折算后满足上述学分要求。

课堂教学可按照16-18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可按照1-2周折算1学分,毕业论文等环节可参照实行学分制学校的相关规定。

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

符合规定学位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以及相应专业所要求的学士学位)。

4.2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阅读、听、说、写、译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熟练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数据处理、设计模型等。

熟练使用专业数据库从事专业论文以及研究报告写作等。

(2)专业知识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既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也要充分了解金融理论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熟悉金融活动的基本流程。

(3)其他相关领域知识金融学类专业人才还应当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知识,形成兼具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的均衡知识结构。

4.3素质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诚信意识,履约践诺,知行统一,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2)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体育达标。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3)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对传统文化与历史有一定了解。

(4)专业素质具有金融专业思维和较强的学科意识,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外金融发展动态。

4.4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主学习;适应金融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客观情况,与时俱进。

(2)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在金融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能够对各种国外的金融信息加以甄别、整理和加工,从而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既要有创新意识,也要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

具有专业敏感性,能够把握金融发展的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其他能力具有良好的汉语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适应金融市场变化所必需的其他能力。

5、课程体系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金融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三个部分(见图1)。

其中,理论课程包括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类课程。

专业核心类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专业实践包括专业类实验、专业类实训和专业类实习。

5.2课程设置5.2.1理论课程(见附表1)5.2.1.1通识类课程通识类课程涉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法学、外语等。

自然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及其他理工知识。

通识类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其中,外语(英语)类课程合计不少于12学分,数学类课程合计不少于12学分。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应当至少完成以下通识类课程:近代史纲要,逻辑学,大学外语(英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另行安排其他课程。

图1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5.2.1.2公共基础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和身心素质。

公共基础类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12学分。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心理健康教育。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另行安排其他课程。

5.2.1.3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是为开设专业核心类课程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类课程总学分应不低于25学分。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应至少完成以下8门专业基础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

其中,金融学课程不低于4学分。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另行安排其他课程。

建议开设的其他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民商法,审计学,管理会计,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系统工程,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学等。

5.2.1.4专业核心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合计应不少于46学分。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应当完成不少于26学分的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采取“5+X”模式(见附表2)。

“5”是指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5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各院校根据办学特色为学生另行安排的其他专业必修课程。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还应完成不少于20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

各院校可以根据特色培养目标自行为学生提供备选课程菜单。

5.2.2实践教学环节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业能力等。

教学方案中应设置实验教学容,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践。

其中,专业实践包括专业类实验、专业类实训和专业类实习等多种形式。

各高校应与相关实务部门建立常态联系机制,确立实践教学的准入标准和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