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成熟、定型
班级:09 文本⑴班姓名: 蒋旭学号:2009022011
内容摘要: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从雏形到完善的一个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成熟、定型的过程。

选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经过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形成进行简单论述,同时也对古代选官制度对今天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公务员
引言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

苏东坡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段话, 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一、世官制时期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即实行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义。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客”, 据史家解释, 就是“宾客”。

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 仍以秦国最为典型。

到此,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在秦统一前后至察举制出现的这段时间里,选官制度是复杂而多样的。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

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

其中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军功即为按军功授爵;吏道即由“吏”(“吏”,这里专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如“佐”、“史”之类)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

二、察举制时期期
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汉王朝,国家得到统一。

想要幅员辽阔, 强大统一的帝国国祚长久, 必然需要大批官吏。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 汉朝“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这么庞大的官员数量必然需要相对稳定的选官制度培养与选拔。

汉代选官, 主要通过吏道与文学两条途径。

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
制度。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大体说来,汉武帝以前,是察举制产生、确立时期;其后则是此制的规范发展时期。

东汉末年,由于天下丧乱,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魏王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它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

九品中正制初行时虽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
象。

察举制发展到九品中正制的过程,总体来说是一个从积极到消极的过程,尽管如此,它对我国古代选官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后来的科举制形成和发展有着借鉴作用。

三、科举制时期
所谓科举制,是一种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而选取人才的制度。

隋唐之间发生了祸及天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在战争中士族主度和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逐渐兴起,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

在随后的1300 多年里,科举制的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 年) “诏京官五品以上, 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 , 又在众多的科目中首开“进士”一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唐朝建立后, 继续开科取士, 并使之定型化。

唐初, 科举考试分常举与制举两大类。

常举设的科目非常多, 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 制举, 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祥明政术可以理人等。

两种举制共设有90 多科。

常举每年一次, 由礼部主持; 制举是皇帝据临时需要, 不定期举行, 取士也较少, 故被视为“非正途”。

常举众科中, 有的是偶尔设置, 有的很快停止, 只有明经和进士经常举行。

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 易中; 进士考诗赋, 须构思, 故难考。

进士虽难考, 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故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的认识, 说明人们比较推崇。

后来进士科独盛, 士子更是趋之若鹜。

两宋时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以及宋之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都无一例外地延用了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

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

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但随着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度发展,明清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尤其是内容空虚、形成呆板的八股文,牢牢主宰着当时的科举考试,造成社会空前的大悲剧。

所以科举制极盛之日,也是它走向没落、衰亡之时。

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世官制时代与奴隶社会、察举制时代与封建社会前半段、科举制时代与封建社会后半段,基本相附。

这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成熟、定型的一个完整过程。

可以这样说,世官制是奴隶社会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分别是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与后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

当然,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并不等于唯一的选官制度,特别是随着国家机器的日益复杂,官僚机构的日益完善,统治者总是采取
多种途径来选用官吏,以达到政治上的平衡。

在世官制时代,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实行世族世官,而大夫以下的低级官吏皆出自“乡兴贤能”即“乡举里选”。

在察举制时代,察举固然是选官制度的主体,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仕途还有征辟、太学生、任子等。

科举制时代,科举是最重要的选官途径,但科举之外,还有多种选官途径,如学校试、封荫、吏道、荐擢等。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利有弊,在当今国家对公务人员的选拔中,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任人唯才。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制法规,严防“走后门”,让真正的人才得到发挥才干的作用。

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参考文献:
⒈《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黄留珠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⒊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常兆玉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