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开题报告一、题目简议隋代女官制度二、题目负责人历史学院人文科学实验班(国学方向)2012级一班李艳娜三、第九组成员分工开题报告:李艳娜鲁盈利Ppt制作:梁怡然唐雪磊姬晓玄论文:马竹君李可小组评委:暂定姬晓玄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意义和价值(一)学术综述中国古代的女官从广义上理解应指妃嫔媵嫱(即内命妇)和司掌宫中各项事务的宫人;从狭义上讲,则单指内宫中与天子无配偶名分而掌管着上起后妃教育,下至衣食供应的各级女性管理人员。

本课题所论述的女官属于后者。

女官制度是中原王朝一项传统的宫廷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

隋代的女官制度是在继承和发展历朝历代的制度上逐渐完备的。

隋代宫人制度的文字,照例不载于正史的《百官志》或《职官志》,而只是附于《后妃传》中,在《礼仪志》等中略有提及。

《隋书·后妃传》的序尝对隋前的南北朝宫人制度有简要批评,略云“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

周宣嗣位,不率典章,衣袆翟、称中宫者,凡有五。

夫人以下,略无定数。

于是“高祖思革前弊,大矫其违”,在“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

”其时,高祖主要是革除前朝后宫嫔妃过多的弊端,试图做到“唯皇后正位,傍无私宠”罢了。

卷三十六《后妃传》对于宫人系统的建设,则基本沿袭北周制度做了调整,并遵循周制,使隋代宫人职官机构的核心由六尚组成,分三级管理制度,即六尚、六司、六典。

炀帝时期沿袭文帝时的六尚制度,并将六尚改称为六局,职司亦略有调整,同样分三级管理制度,即六局、二十四司、女史。

针对隋代宫人制度的研究,目前学界尚少见有专门的讨论文字。

惟有所集中涉及者当首推赵万里先生依照《隋书·后妃传》“六尚”“六局”制度而对隋代宫人墓志中的宫人司职所进行的简要归类和考释。

而文章《隋代宫人的膺选标准与社会期许》,亦尝试通过检讨隋代宫人墓志来分析归纳出隋代宫人的膺选标准主要表现在容貌美丽、品性柔顺、出身良家、德才兼备等诸项,并藉以探研和考查隋代社会对宫人阶层的一般意义的理想化审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台湾蔡幸娟先生《北朝女官制度研究》一文中的《叁:隋代女官制度之发展与演变》一节,主要对隋文帝时期“六尚”和隋炀帝时期“六局”之女官系统进行了梳理与比较,并作了“墓志铭文所见隋代女官之实例论证与补益”等工作,从而使得隋代宫人制度的研究初有路径与框架,故其研究也自然具有着趋近专门的开拓价值和意义。

然蔡文在利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的宫人墓志时,忽略了大业十年《马称心志》所记其任尚宫的资料,另有20世纪80年代末于西安市长安区洪固乡少陵原岀土的仁寿二年《鲁钟馗志》和洛阳出土的大业三年《宫人内副监元氏志》,亦皆是可以佐证隋代宫人任职的实例与新资料,而均为蔡文研究中所未加留意利用。

此外蔡文的论证主要侧重在对史书记载的隋代女官系统的探究,而利用隋代宫人墓志亦仅仅是用于佐证史书中女官职司的确实存在与否等问题。

朱子彦先生在其专著《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中有专门章节“后宫管理机构与女官执掌”中有大篇文字论及隋代女官制度,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中亦有总结。

但此类以制度通史为主题的专著往往只是简要介绍其情况,内容不出于《隋书·后妃传》之外。

沈起炜先生的《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对隋代女官的执掌内容等有较详细的总结,可结合其中的前朝情况及唐制一起参看。

(二)意义和价值女官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尽管她们还是皇帝的奴婢,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承认了她们的地位和作用,显示了女性对封建后宫的贡献,她们可以不止做皇上的“花瓶”,还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获得统治者的认可。

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女性的才能和魅力。

女官有不乏有政治头脑、有决断能力的英才人物,对有隋代的政治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她们的特殊身份,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也会混淆视听,造成政治腐败;对经济的影响,女官数量的增多,皇帝本身及受宠后妃家人的奢糜生活,加重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对文化的影响,女官的文学水平较高,受教育的程度也高,她们中的一些才女对隋朝发达的文化添上了亮丽的一笔;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宫中的文化娱乐生活,服装及化妆等对唐代社会产生了影响,促使宫外妇女争相效仿,成为时尚。

所以我们想对她们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揭示其发展规律,以及她们对于封建王朝的影响。

而我们本次选择的是隋朝,一方面是因为隋朝的研究者比较少,我们想对它进行一个深入的挖掘,来使大家清晰地了解隋朝女官的生存状况等方面;另一方面,隋朝是封建国家各级管理机构走向成熟化、完善化的时期,隋文帝杨坚汲取了魏晋以来政权机构设置方面的经验教训,完成了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又实现了中央其他机构的完善化,与此相适应,后宫制度也形成完整体系。

隋朝完全是依照《周礼》建立后妃体制的。

这也是它与以前各朝各代最大的不同之处,在隋朝的专职女官已自成体系,这就为唐宋的女官制度奠定了基础,以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了隋朝。

五、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一)客观条件1、关于对隋代女官的研究的文献和资料都是较其他朝代最少的,这就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不过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还是找到了一些关于介绍隋代女官的墓志铭和原典古籍,这就为我们的研究增加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

3、通过校园网的链接,可以方便的下载相关的期刊和论文,获得相关的学术信息。

(二)主观条件1、大家的团队意识都很好,共同搜集有关资料并进行多次的集体讨论,能够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的进度。

2、有的同学的古典文化素养很好,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原典的意思并为研究提供了有效论证。

3、大家整体上对隋代女官制度的研究水平还相当有限,再加上时间急促,课业紧张,暂时无法做出很有价值的成果。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一)主要内容1、从《隋书》等典籍上看出隋代女官制度的发展和基本组成2、从墓志铭上看出隋代女官的膺选标准,公服制度等3、隋代女官参与的主要宫廷事务与活动4、隋代的隋代女官制度的特殊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基本思路1、首先从女官制度的发展历史入手,展现隋代女官的独特之处。

2、通过对隋代女官的选择标准、职能、公服制度等的介绍,掌握隋代女官的基本概况。

3、介绍隋代以后女官的发展,浏览女官的历史走向。

4、最后总结,说明隋代女官的政治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细读、归纳法,列举法,个案分析法(四)重点难点重点:1、隋代女官制度背后所表现的隋代政治制度以及统治者的政策变化;2、隋代女官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影响。

难点:1、如何从现有的资料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2、隋代的宫人已经有了墓志铭这个现状所说明的问题。

(五)创新之处1、从墓志铭这一新的资料入手研究隋女官的选择标准2、扩展了隋代女官研究的角度,对隋女官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又有具体的例子,详略结合。

3、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方面所造成的各方面影响进行研究4、通过对隋代女官这一比较小的群体介绍,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七、论文写作计划1、查找整理资料每人大约两本典籍,5本专著,2篇论文。

两周后(10月8日)将任务内所有关于女官及相关有效资料整理成word文档格式。

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在一周内(10.8-10.12)进行两到三次讨论研究,共享资料,交流意见,完善资料,撰写开题报告2、撰写书面材料根据讨论意见,分类撰写书面材料,两周后汇总组稿并制作PPT 3、修改完善根据老师的建议和同学在演讲PPT时的反馈意见,进行最终的修改并定稿八、主要参考文献1、严可均.全隋文[M].北京:商务印书,19992、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3、屈大均.女官传[M].(《丛书集成续编》史地类)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4、周博琪.古今图书集成(珍藏本)[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5、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6、韩昇.隋文帝传[M].人民出版社,19987、李昉.太平广记[M].中华书局,19618、李昉等.太平御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朱子彦.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张晋藩.中国政治制度史[M]中国政法大学,198711、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3、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M].台湾商务出版社,197714、徐连达.中国古代官制辞典[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5、沈起炜.中国历代职官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M].商务印书馆,199818、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吴以宁,顾吉辰.中国后妃制度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21、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2、龚斌.宫廷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23、杨友庭.后妃外戚专政史[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24、向斯,王霜.帝王后宫生活纪实[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25、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6、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7、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28、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0.29、张涛.中国古代婚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30、胡发贵.痛苦的文明一一中国古代贞节观念探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31、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32、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3、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5、岑仲勉.隋唐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6、李金河.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37、王其讳,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7.38、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998影印39、薛瑞泽,王大健.6世纪后妃变态心理剖析[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40、陈恩虎.简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妃参政[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1、万静.论中国古代帝王后妃制度的确立[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42、张星久.母权与帝制中国的后妃政治[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周晓薇,王其祎.隋代宫人的膺选标准与社会期许[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李德清.隋代户口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8245、李肖.论隋唐时期的婚姻习俗[J].中华文化论坛,200246、张涛.魏晋隋唐时期的门第婚姻[J].民俗研究,199247、李志生.秦汉隋唐间妇女社会性成人身份的变化[J].北大史学,第10辑,200448、杜文玉.隋炀帝与佛教[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朱子彦.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干政[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