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班生复习安排
7--9月利用署假搜集信息(个别学校开学时间不同)7至9月处于署假期间,这个时候可以搜集考插信息,多听讲座,了解2017年考插初试第一手资料以及近年来试题的变化。
每年都有人复习时发现进入一个误区:资料太多,无从下手。
所以在开始复习之前,我觉得还是要多问师哥师姐的意见,搜集好“对口”的资料,并分出主次。
这期间也会有很多辅导班。
不妨多听多看,筛选有用信息,合理规划复习思路。
9月大一新生相继开学9月份各大高校均已开学,这段时间可以先熟悉校园环境,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如果想参加插班生考试,这段时间上海的大学也会有关于插班生的讲座,可以先去听一下讲座了解一些上海的插班生政策,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
院校、专业的选择是考插非常关键的一步。
很多过来人都有体会,选对学校是成功的一半。
这段时间可以先考虑自己要不要考插到其他学校。
10-12月第一轮复习,不放过边边角角除了本校的课程之外,还需要复习考插所需的课程,第一轮复习主要针对英语和数学。
要根据自己所想要报考的学校及报考专业所考的专业进行复习。
无论考哪一科,要切记,这个阶段重在基础复习,要踏踏实实把书看一遍。
第一轮复习要紧跟所报院校的专业课方向。
可以查找上年备考书目以作为参考,或向在考上的学长学姐借阅其备考资料。
不要迷信市场上高价销售的考过的真题,因为插班生考过的真题是不允许外泄的,只有辅导班里会有一些考过的真题。
也不要过度相信过来人的笔记,要总结出自己的“专属笔记”,这样在后期复习中才能得心应手。
如果自己无法很好的复习,个人觉得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参加辅导班,跟着老师一起复习会比自己闷头复习要好得多。
(我是分界线.....因为现在才复习到12月份,所以暂时就这么多了。
)
很多学长都说寒假是个分水岭,因为放假的时候玩习惯了,开学后再调整状态也需要时间,所以很多人寒假后就直接放弃了.......希望我能好好坚持下去吧,哈哈哈哈.......
下面是我从某一个网站找到的关于复旦的备考经验,其实本来我是打算考复旦的,然而后来我觉得复旦文综的范围太广了,又要考三门。
所以放弃了复旦。
选择了只考两门的同济。
这篇备考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借鉴的,虽然我不考了,但肯定也有要考的童靴,这篇备考经验就先借花献佛留给有需要的人了。
首先来谈一谈复旦的备考经验,其实也很难说有用,主要是一些心得体悟。
在复习文史哲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迷茫和无力,这是很正常的,首先是因为文史哲的内容非常广泛,而招生的大学又没有给出考试范围,也缺乏复习资料,连考试题型也不能完全确定,使人感
到复习很缺乏针对性。
其实这不仅仅是插班生考试的特点,也是大学考试的特点,首先要摆脱高中时对考试熟悉度的依赖性,先以学习知识为主,不要从一开始就想要针对考试,在做好前期的复习准备后上考场自然能够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文史哲考试的最大难点在于知识范围太广,囊括了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世界文学,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哲学,西方古代哲学和近现代哲学,以及一部分语言学。
就今年的考试来看,文学部分比重最大,历史较为侧重对中国近代史的考察,哲学占比较少,且重点在古代哲学。
但文史哲每年的考试都可能有变化,故今年的情况只可作为参考,最重要的还是要积累广博的知识。
准备中要注意重点和全面相结合,对于一些较重要的知识点,比如一些著名作家作品、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哲学思想要重点记忆,最好多次复习;而一些较为琐碎的知识,比较生僻冷门的人物作品事件则只需了解有一定印象即可,它们更可能作为选择题出现。
在复习前期应以广泛阅读了结为主,在后期则应多记忆重点,不要过于在意细枝末节。
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小知识点即使复习不完也不必太在意。
第三,在考试中一些选择题和论述题也并非仅仅考察知识的积累,可能给出一段话来谈理解,这就需要在平时多做理解性记忆和思考。
读书和听课时还是应该多思索文意,联系生活,生发出一些个人感悟,多把握普遍规律,这样既有利于记忆,也利于在考试中使答案更有深度。
最后在考试中很有可能碰到没见过或者遗忘了的知识点,这时不要惊慌或后悔,尽量联系其他知识作答,历史也可借鉴中学时的积累,文学则可以联系比较、自由发挥。
接下来再谈一谈准备过程中的心态和收获。
插班生考试比起高考等重大考试已经在心理上轻松很多,大家应该能以一个更为轻松的心态复习,这样没有很大压力的考试反而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在平时复习中不要过多地想最终的结果或者自己的水平,只要努力去做就可以了。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多的考虑结果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精力消耗,很容易变得沮丧、怀疑、不自信。
保持一个轻松自如、举重若轻的良好心态对考试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当然也不能太不重视,最好给自己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并努力完成,把计划中的学习内容变成自己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对同学的轻松也不要太羡慕,毕竟要有收获就一定要先付出,只有尽力尝试了,才能面对怎样的结果都坦然无悔。
最后这一年的学习会使你在英语和文史哲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其实学文史哲也就是在学人生,只有对生活有所沉思,才能在学术上有所作为。
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这一年中对文学著作的品味、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对宇宙哲理的穷究都是非常美好而宝贵的经历。
即使是在准备考试中,也无需过于功利,享受一份美好,沉淀心境,相信终能有所成就。
关于复习备考。
首先的是数学基础,是同济七版的课本外加七版的习题全解指南,还有一本张天德主编的高等数学辅导,这个做熟后,应付本校考试应该没问题吧。
然后是一本同
济考研习题还有同达的强化班,难题班,冲刺班三本蓝皮书,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这里面的题型大部分跟考研考插有关。
我个人还附加了李永乐的三本考研题,作为补充,效果也不错;最后呢,要考复旦的话,竞赛题最好做一做,个人推荐东南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竞赛解析教程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学生数学竞赛试题汇编,前者我全部做完了,效果不错,很多考研题都有竞赛题的影子啊。
有的学校,比如复旦,会考线代,这个不妨带着学。
其实考插时复旦考的线性代数并不难,很多人说很基础,我是没做出来,白丢分(两个题大概四十分)很不划算的。
就复习时间来讲,数学绝对要抓紧时间。
尤其是寒假时间。
我的寒假基本上糟蹋在看日漫和美剧上面了,寒假过了才发现,离考插只有六十天左右了,然后才制定了计划,每十天为一个阶段,除周四外每天大概两三点睡,六点半起来做数学;周四从晚上八点睡到十一点,然后起来看甲铁城的直播,之后学到天亮。
实际上只要寒假不浪费,本来可以过得轻松一点,不必靠消耗自己的。
然而玩在前面,后面必定要付出代价。
并且越到五月,心里越崩溃。
舍友在看剧,我在自习室里呆到半夜,凄苦万状,但是不支付代价,命运之神不会看你一眼。
对于英语,因为复旦不考作文和翻译,相对来说题型不太烦。
前面十几个选择题基本上都是些语法,比较简单,之后是词汇,开始有点难了。
阅读理解文章不算太难,题目比较难;完形填空有两篇,分值很大,也不太好做。
就个人而言,做了孔老师的两本书,补充练习了专八阅读和考研完型,做的很多,时间也很紧。
一天大概做四篇专八,五篇完型作为个人补充内容,并且每天都会花不少时间总结错误点,数学也是这样总结的。
每十天会写下自己的复习进度,复习注意点与待完成事项,这样效率还可以。
考插是选拔性考试,鲜有人能复习的尽善尽美。
有的时候,适当学会放弃。
比如说,就英语词汇选择题,我放弃了不少,因为时间不够,数学每天做的时间太长,没有精力背多少雅思单词的,学到考研词汇就为止了;还有线性代数和级数也放弃了,我没法再几十天内对它有深刻理解,只能熟悉基本题型,事实上考试这两项我几乎空的。
但是,能做好的方面,我从不放弃。
如果真的想考,不妨从现在开始努力,一切都不太晚。
以上是我整理出来的复习安排,为下届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些帮助吧。
(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