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我阅读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教师的思索和实践,正是这些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让我们的课堂恢复对学生的吸引力,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让我们做得更好。

本书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并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探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问题主要表现是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

2、教案过于详尽。

3、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4、教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课堂教学成为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涵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的行动: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提倡集体备课,经验分享,集体备课出实效。

第二: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教师就需要转变观念,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景,多用激励,慎用批评。

寻找学科的魅力,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第三: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纬度,要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作到什么程度合格?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开启社会百科全书,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第四: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问题困扰着教师,那就是课堂教学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如何把握这个度,处理好统与放的关系,这就需要谈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

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与规范的课堂新次序,合理的教师期望与真诚的关爱,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有趣的学习活动,机智的处理课堂问题,控制教学时间与节奏,提供有益的反馈和评价第五:扩大课堂教学评价正向价值,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从评价的内容入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语言习惯入手,改变不良的口头评价行为,评价语言要简洁而具体,有启发性和指向性,语言要自然、亲切,尊重学生,富有真情实感,从评价时机入手,寻找恰当的口头评价时间,把握学生特点入手,因人而异实施评价。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冯雷镇中薛建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我自学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

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长期以来,总是忙碌地奔走在每间教室,深埋在作业堆中抬不起头,虽也学习借鉴着许多杂志上的先进理念,但终不能沉下心来细细地的地思考。

近期,得以闲暇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那深遂的思想,然而反思的过程却又带着许多痛苦和无奈,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宛为一道道无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这些新理念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多受益。

强调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

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中有益的助力。

新课程的实施,必定带来新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所以,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我们实行新课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积极对话教学相长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

目前,“对话?互动”就成了教育过程的核心,正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讨论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

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

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这一角色和以往简单的单纯的“告诉”、“传授”不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加入学生队伍,与他们一块探索,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一厢情愿”的“培养”活动,过分强调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

教师与学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人格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尊严。

学生是未成熟者,在教育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显示其主动性,不能等学生先“尊师”了然后才“爱生”。

冰心说,“我一般不讲尊师爱生,我只讲师生是最好的朋友。

”这句话含着真知灼见,启发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管孩子,而是爱孩子,做学生最好的朋友。

对于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不辱骂、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学生,尤其要尊重所谓“差生”的人格。

其次,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

再次,尊重学生还应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

师爱应广泛地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落后的学生。

在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既有权利也有义务的。

师生之间互尊互爱,这样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

(三)交流沟通加深了解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

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体的社会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点、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

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或者因为老师讲得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一些微笑,多看学生的表情,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

课下要多些关心和多些谈话,教师平时应和学生们多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话题。

通过彼此的沟通,更利于师生双方对彼此的了解。

教师要学会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面对面平等地谈话,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谈话。

像一个朋友般地听学生诉说,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

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学生目前身心发展的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新世纪期待着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是个挑战。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提高自身修养,开拓知识视野,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教育风格,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学生再也不是只知道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情感更加丰富,个性更加张扬。

这就必须建立一种以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冯雷镇中许慧莉着眼学生发展实施有效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很强。

有效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教学,而是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一、学生是备课的一部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1.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

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2.用心钻研文本。

首先教师自己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文本,不仅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还要揣摩谋篇布局之美,更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

教师只有驾驭这个制高点,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向的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本来只能见其点者,能够观其面;使已经能够观其面者,进而能够识其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