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复习资料1、本文围绕着哪个字眼展开叙述?作者围绕着这个字眼展开了怎样的叙述?本文围绕“伤”字展开叙述,叙述了仲永由才思敏捷到才能衰退到最后才能平庸的变化过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才思敏捷,天资非凡(2)才能衰退,大不如前(3)才能平庸,与众无异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1)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方仲永“受于人者不至也”4、文中开头交代了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反衬出仲永的天资过人,为下文作者的“伤”做铺垫。
5、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但到了十二三岁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6、文中方仲永才能变化有三个阶段,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不能称前时之闻(3)泯然众人矣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天资过人,而略写他才能衰退和消失?突出他的天赋之高,以烘托“不使学”的严重后果,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表达作者惋惜之情,使读者警醒。
8、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联系实际谈谈。
启示:即使天赋再好,一个人的成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后天教育十分重要。
联系实际:作为一名中学生,无论是否拥有天赋,我们都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口技清林嗣环、课文内容:《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本文中心: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读2、3、4段。
思考:这三段分别描写了哪几个场面?三个场面:(1)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场面;(2)这家人再次入睡的场面;3)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纷乱场面;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第一场景: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第二场景: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第三场景:声音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总结:总体看来,声音的变化,由小而大,再由大到小,最后又变大。
3、文末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什么作用?结构上与首段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内容上极言道具之简单,说明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这样,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课文中有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句子,请找出两处?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7、.表时间性的词语1,“一时”:同时发生。
2,“忽”,“忽然”:突然发生。
3,“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4,“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5,“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8、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10、概括介绍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句子:京中有善口技者。
11,“善”字通领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12、作者议论的句子有哪些?有什么作用?齐发,众妙.毕备”;B“凡所应有,无所不有”C“虽人有百手,点拨:A“一时..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作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6、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
点拨:以动写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七、课外拓展:1、由口技之精,我们可以联想到各行各业的技艺之善,如果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你认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点拨:可就“才”、“苦练”等展开,有恒心,争取做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2、表演者技艺为什么这样出神入化?这给我们什么启迪?点拨:勤学苦练的结果,凡事都要下苦功,做到精益求精。
3.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剪纸、捏泥人、皮影戏、扎花灯……理书,全书共计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羿射九日等。
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普遍认为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你们如何看待夸父?从积极意义来看,夸父有着英雄的气概,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从消极意义上看,夸父自不量力,结果是死在半路上,说明遇事要量力而行。
3、主题: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夸父逐日”后来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或自不量力《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1、文学常识:《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什么原因?请你作出合理推测。
1)“争为帝”;2)共工的怒触夹杂着失败的愤怒和不甘心;3)夹杂着欲与颛顼同归于尽的想象力;4)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改天换地的英雄英雄形象,表现了气壮山河、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文言要点四、敬辞与谦辞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阅读要点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理解问答:(一)《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二)、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李商隐《对雪二首》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四)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