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发展趋势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发展趋势

浅析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发展趋势
1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1 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
游泳技术的合理性对于运动员的游进速度起到关键的作用。

虽然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要看运动员在水中利用力量的能力。

也就是说运动员对自身力量的利用效率对于游泳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全力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对于游泳项目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加强运动员的水中力量的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的技术。

对于技术的合理性,不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是要符合运动员的生理和解刨学的特点。

同时,合理的技术是要能够尽量的减少阻力,增加推动力。

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主要有主动阻力和被动阻力。

被动阻力同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及在水中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

而主动阻力同运动员在水中的游进方式有很大关系。

如果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身体重心的移动比较平稳,游进的速度的变化是较为均匀的、平稳的,在游进中运动员的主动阻力会比较大,而相反,在游进中游速的变化是均匀的,或者说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的差小的话,那么,主动阻力就会小。

举个例子,波波夫在游进中的功率为87瓦特,而另外两名运动员的功率分别为117、170瓦特,但是另外两名运动员的速度并不如波波夫更快。

这就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技术造成的。

波波夫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连续、连贯的用力。

这种技术的形成主要是依靠长期的技
术训练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

1.2 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距
当今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技术都较为重视技术的效果,即划频与划距的合理配合,使技术更加合理化,经济化。

划频是指单位时间内划水的次数,通常用次/分或次/秒来表示;划幅是指一次动作所划进的距离。

划频和划距是评定游泳技术的标准之一,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的。

要提高游速,就要增大划距和划频,或保持一个因素,增大另一个因素,使两者都能很好的结合。

提高划频要通过加快划水速度和减少滑行时间来达到。

提高划距是通过加大划水力量和提高动作质量来实现的。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应注意改进技术,加强划距和划频的训练,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划频划距结合点。

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同时,根据比赛项目和战术采用合理的动作频率来完成比赛。

以波波夫为例(表1),在几名奥运会冠军中波波夫的划幅最大,而划频最少。

划频和划距是决定游泳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

根据速度与划频划幅之间的关系如何可知在相同的距离内,若划水幅度相同,则划水频率高的速度快;若划水幅度不同,划频相同,则划幅大的速度快(见表2)。

划水幅度的长短与划水力量的大小,划水速度的快慢、技术掌握的合理与否以及身高臂长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青年游泳运动员追求的目标是能够使游进速度达到最快的最佳划频和划幅的组合。

1.3 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美国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认为,核心力量主要有3点:1)发力来自臀部;2)力是通过全身的协调工作进行传递;3)用力时保持身体平衡。

动作节省化取决于运动员动作放松能力与动作效果的协调程度,,是衡量技术质量的尺度。

参与运动的肌群紧张与放松的有效结合,保证了动作的协调和连贯,动作的均匀性,从而减少能量消耗。

在游泳技术中,就要求运动员能够协调用力。

而要达到协调用力,一方面是增加运动员陆上的协调性练习,例如,采用各种垫上练习、球类练习、徒手练习来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运动员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游进中身体的滚动使身体的力量传至手臂和腿部。

可以采用分解游、配合游和打腿练习来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协调用力及保持动作放松的能力。

发展身体的“核心力量”对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掌握良好的技术是必要的。

2. 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
2.1 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结合
大运动量训练理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运动成绩是建立在良好的耐力基础上,提出了耐力出速度的观点。

运动生理学理论指出有氧代谢是无氧代谢的基础,高水平的无氧代谢是建立在高水平的有氧能力基础之上的。

这为大运动量训练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50年代初期间歇训练开始应用于游泳训练,这为增加训练量提供了主要方法。

但是,大运动量训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其结果是中长距离的项目成绩提高很快,而短距离项目的成绩则停滞不前。

此外,运动员容易产生疲劳。

大运动量训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的卡莱尔,他的训练理论与思想对我国游泳界有很深远的影响。

随着训练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不仅要注重训练的数量,而且要重视训练的质量(强度)。

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负荷派主张,不仅训练量要大而且还要和高强度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

这种训练理论在实践中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美国运动员在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依靠这种训练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随着对游泳运动实质的不断认识,逐渐发现单纯的强调大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都是不好的,而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及训练目标,将运动强度
和运动量合理的结合。

2.2 高原训练
在高原环境下,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使得单位体积
中的氧减少。

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训练,给运动员额外的增加了负荷。

青少年时期是增加耐力的最好的时间段,原民主德国游泳运动员曾多次采用高原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自80年代以后,我国游泳教练员、运动员也多次进行了高原训练,科研人员对进行高原训练对游泳选手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的影响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高原训练可视为一种承受高乳酸的训练,在同样游速、距离条件下,高原训练的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平原,但是这种增高,可以逐周逐次的下降;承受高原强度训练的适宜高度为1890米;高原训练提高了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效率;高原训练的超量恢复,从乳酸—速
度曲线右移,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血红蛋白的回升,提示为运动成绩提高的物质基础,反之亦然。

但是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发现高原训练有时也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高原环境给运动员在完成训练时带来很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负荷,训练的强度也很难提高。

因此,目前有许多运动专家建议采用高养低训的方式进行训练。

即采用特殊的装置模拟高原环境,如高压氧仓,使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下生活,在平原环境下训练。

国外有运动员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