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张倩20126298 环境工程一班(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的诸种意见中国人很早便对文化类型有所认识。

中国古人通过将中原地区华的农耕文化与周边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渔猎文化加以比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类型观;两汉以后,又将本土以入世精神为特征的儒家文化与来自南亚以出世精神为特征的佛教文化加以比较,进一步突出本土文化重伦常礼教的类型特征。

近代以来,人们更是从文化比较学的角度界定文化类型。

如严复,李大钊等人就把中国文化归结为“农业—宗法型”;梁漱溟则将中国、印度、西方分别为文化三类型。

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演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

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的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

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

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干。

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

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

在形成期,是儒、墨、道、法并行格局,而发展期则是儒、法、道、佛并行,其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居中制衡作用。

由于这样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各家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的诸多因素,规定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和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形成传统社会共同的思维定式,使中国文化定位论理政治类型,中国古代论理道德、政治、法律,特别是论理道德纲常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把论理纲常提高到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人生观的高度加以论证的特点。

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制文化。

因为在他们看来,观念文化与经济制度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与不同时期垄断生产资料从而垄断精神生产的阶级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此,按社会形态、阶级属性分类是最基本的方法。

而且,为使这种分类不仅表现出文化的时代性,同时表现出文化的民族性,还可以在分类的标准上加些内容。

如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有家国一体的宗法特征,可成为宗法奴隶制文化。

上述分类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特点及这些特点的内在联系划分的。

由于这些特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但他们分别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都有一定的理由。

(2)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

两千多年前便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化、世俗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入世功能。

它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作用至今,实在得益于伦理――政治这一文化类型的粘合作用。

众所周知,道德作为维护正常生活的纽带,总是与政治问题密不可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其突出表现是德政思想。

即强调道德感化作用和身教作用。

不仅把道德实现作为人生实现的最真实内容,又是政治上的最终目标,同时把道德的社会政治的实现视为理想的社会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以德立言,提出“内省”、“慎独”等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个体自我修养的原则。

“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修身的主要内容,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在修身基础上“明明德”的三个扩展步骤,即所谓以内圣求外王,提倡立德、立功、立言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对维护专制王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到统治者阶级的格外推崇。

因此,他很难摆脱保守主义的局限,在封建条件下,也很难突破宗亲血缘关系而最终趋向人的独立价值存在和自主人格的人学本体层次。

它在维护既定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同时,也失去了改造现实、引导人们进取开拓的超越目的性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统一性与延续性中国文化既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政治的统一。

第二、民族的融合与凝聚。

第三、文化传统的承袭。

(2)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人文精神发端于炎黄时代,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以系统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

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表现是多方面的,其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特征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

中国文化既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僧侣主义的,而是真正人文主义的。

这种人文主义滋生使原始的宗教政治化,然后使政治伦理化。

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

中国文化就整体系统来说,是非宗教性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精神。

由于中国特定的古代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

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3)重群体轻个体儒家伦理强调人之个体对群体承担无限的道德责任,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相当大的贡献,但发展到后来,其主张日趋绝对化,个体完全丧失其独立价值的个性,变得无欲无我,溶解于群体之中。

家族本位。

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追求社会价值。

(4)重人伦轻自然中国早在氏族后期,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部落内的父子、章幼、上下、夫妇的人伦关系中,维护血缘纽带的宗法关系的需要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技术的探索与重视。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其结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

中国的哲人不去探讨自然的奥秘,反而把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雕虫小技。

孔子轻贱自然科学知识,强调“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都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神宗旨,宋明理学更是把关于伦理道德知识看作是唯一真正的学问。

(5)崇老尚古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是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作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

一方面,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宗法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发展,以尚古为美德;另一方面,求稳喜静,厌恶变革。

崇古意识的浓厚还表现在祖先崇拜愈先王观念。

原始宗教中就形成祖先崇拜,殷周时代把天帝与祖先神联结到一体,形成先王崇拜,儒墨道法各派皆法先王以重其说,借先王以推行其政治理想,其中,又以儒家的先王崇拜观念最典型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精神充满中华文化之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

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

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统典籍集中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智慧,内蕴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

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孟子》、《管子》、《周易》、《尚书》、《颜氏家训》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难怪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化表示出特有的惊慕和敬仰,以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集体发布一个宣言,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需要从中国古代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的确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等等;像儒家典籍中的“仁者爱人"、“言而有信"、“见贤思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这些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十分珍贵的资源。

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

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

二是忧患自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三是和平安定。

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四是正道直行。

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

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对孔子的认识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

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