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杨善洲事迹有关的演讲稿

与杨善洲事迹有关的演讲稿

与杨善洲事迹有关的演讲稿职位不是个人“官位”,是为百姓谋幸福的岗位。

他常说:“我们干工作是为了群众幸福!”。

他担任县、地主要领导期间,他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30多年来,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兴修基础设施,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反,他对个人利益则看得很轻,从来不开“后门”,担任领导多年却没能让家人和亲友沾上一点光。

公私两面“所为”、“所不为”,鲜明对比出人民公仆的博大胸襟。

“爱民者民恒爱之,敬民者民恒敬之”。

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充分印证了这点。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位置观却永远值得我们用真心去学习,用实际行动去诠释!杨善洲精神最闪光之处就是“一辈子的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看准的事情一抓到底,一以贯之,风吹不动雷打不动,甚至可以说是“顽固不化”、“不撞南墙不回头”。

为了兑现自己当初“我一定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的承诺,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杨善洲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22年,人生有几个22年啊!在大亮山的油毛毡窝棚里面,他一住就是9年。

种树造林没有肥料,他和工人们就提着粪箕到村寨道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

为了节约资金,他还到集贸市场上捡过果核。

他说:“不花钱又能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呢?”见到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

杨善洲则告诉他们,我弯弯腰,林场就有树苗了,有什么不光彩,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他这份淡定从容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他这种坚持不懈的干事创业精神又怎么不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感慨;他这种精神足以感天动地,留给后人的又岂止是区区绿洲一片?从立足之处深挖下去,必有清泉涌出。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毅力战中。

如果我们都能够像杨善洲那样执着和坚持,一路风餐露宿,一路披星戴月之后,前方等待我们的一定会有掌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最伟大的人生;无私奉献,育人成才是最壮丽的事业。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布朗娃,我心目中的“大亮山”》。

与其说大亮山是大地的恩赐,不如说大亮山是杨善洲的杰作。

杨善洲老书记在自己构建的60年精神家园里,把博爱、大爱完完全全洒在自己深爱着的土地上。

是爱让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是爱让杨善洲使5.6万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袍,是爱使杨善洲与大亮山谈了一次感天动地的恋情,啊,朴朴实实的杨善洲,杨善洲事迹郁郁苍苍的大亮山!杨善洲让大亮山绿了,杨善洲让大亮山笑了!这是一种兑现承诺、坚守信念、穷尽一生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

杨善洲培植了千千万万棵树苗,为施甸的父老乡亲创造了一个绿色的家园,他是施甸人的优秀代表,是施甸人民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

而对我来说,我的学生就是我心目中的“大亮山”,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我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我要用师爱浇灌他们,使他们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向杨善洲学习,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永恒的信仰,也是对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杨善州老书记走了,他为官一生清贫去,留下身后青山绿,他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将激励着我们永远去追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杨善洲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是共产党人必须对照的镜子。

与之对照,关于杨善洲的事迹先进分子可以发现不足,落后分子可以发现问题,腐化堕落分子会暴露丑恶。

乐于和敢于对照杨善洲这面镜子的人,无疑是光明磊落的人。

而且,必将通过这面镜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发展进步。

不愿意或者不敢对照杨善洲这面镜子的人,可能是问题严重的人,甚至是病入膏肓的人。

这些人若不痛改前非,必然在泥沼里越陷越深,最终自毁前程,甚至断送性命。

杨善洲很固执,固执成一头拓荒的牛。

他退休不要国家照顾,不进省城享福,而是一头扎进荒山野岭,住在深山里,“白天种树,晚上烤火”,拼了老命办林场。

他要履行“退休后为家乡做点事情”的庄严承诺。

这一做,就做了整整22年,这一做,就做成了辉煌的事业:他和他带领的林场工人,在大亮山上完成了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的壮举。

绿化了荒山,造福了百姓。

作为林场承包人,杨善洲拥有林场的经营管理权,留着,他拥有一个绿色银行,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卖了,他和他的子孙几代人都是富翁。

有人因此称他为“施甸第一富翁”。

然而,他不做物质上的富翁。

2008年11月11日,82岁的杨善洲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了施甸县林业局,交给了国家。

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给自己留下一草一木。

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一次性奖给20万元。

他只留下4万元给老伴养老,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将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杨善洲,又回归两袖清风。

然而,杨善洲却是更高层次的富翁:他以60年的执着,坚守住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他的善行、他的作风、他的精神,长成了一棵顶天立地的“雪松”!与之相反,那些在退休之前违法乱纪为自己捞好处,杨善洲先进事迹退休之后还用尽余威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在“杨善洲”这棵雪松面前,是多么卑微,多么灰暗,多么苍白。

☆杨善洲公私分明,他在公与私之间划定了楚河汉界。

他在位期间,回家看望父母不坐专车,自己买长途客车票。

杨善洲出差和下乡,从不允许家里人搭乘顺风车。

一次,他到家乡姚关镇出差,在保山一中读书的女儿想顺便搭车回家,他说:“我是公家的人,办公家的事,坐公家的车。

你是杨善洲的囡,凭啥坐车?”杨善洲晚年,省市领导考虑到他往返林场办事不方便,给他配了一辆三菱车,他从不让家人搭车,子女顺道坐车要付钱。

对照“杨善洲”这面镜子,那些以“专车”炫耀身份的人,显得多么渺小。

一位七品芝麻官的驾驶员的夫人,与同事聊天时语出惊人:我家有两辆车,我一辆,自己买的;老公一辆,公家配的!专车,配给杨善洲,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配给有些官员,却成了一家人甚至两家人享受的福利。

杨善洲的“家风”很正。

他对家里人很“苛刻”,家里人却从不对他苛求,也没有因他做官而感觉不同。

杨善洲的老伴说:“他当官是给老百姓当,不是给我们家人当!”杨善洲从不在就学、找工作、提干等事关一生前途的事情上照顾家里人。

杨善洲的感人先进事迹材料他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按政策,他的母亲和妻子可以“农转非”,他却把组织部门办好的手续压在抽屉里,一直不办。

有人问到此事,杨善洲解释说:“我当时想,大多数科、局长,还有地委委员的家属都是农民,我这个‘班长’怎能转?”杨善洲的晚辈们,在工作、提干等等事关个人前途的问题上,全凭个人能力和自力更生,沾不上杨善洲这位大官的一点光泽。

以此相反,有的官员的家风很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官员不该说的话,家属说;官员不该做的事,家属做;官员不能收的礼,家属收。

最后,官员下了地狱,家属也上不了天堂。

☆杨善洲家里很穷。

“穷书记”这个称号,是人民群众对杨善洲的最大的褒奖。

在保山地区,杨善洲是有名的“穷人”。

杨善洲老家的房子在山坡上,是2006年新起的一栋砖瓦房。

大女儿杨慧菊说,之前的房子几乎是全村最差的——漏雨就用土罐接,雨大时水往房里灌。

1995年,杨善洲退休到大亮山植树造林去了。

家里人借5万多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栋房子。

老伴张玉珍特意找他谈:能不能凑点钱帮儿女们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了9600元。

老伴说:“9600元,能还5万?”杨善洲摆摆手:“你还不知道?我真没钱!”结果,房子没入住就卖了。

杨善洲的工资,许多部分都开支去救助特困群众、为贫困村买种子、下乡支付餐费等等。

以之相反,有的官员,他们房产多多,狡兔三窟,不仅房外有房,而且家外有家,包二奶,养小蜜。

因为开销巨大,千方百计挖公家的墙角,掏集体的仓库。

最终,落得个妻离子散、人财两空。

☆杨善洲是有名的“草帽书记”。

他从担任县级领导干部起,到从地委书记岗位卸任,几十年如一日,头戴草帽,脚穿胶鞋,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每一个村庄、踏遍每一道山梁。

草帽、胶鞋,是杨善洲最爱的“时装”,没有派头,更不是作秀,正是这身“时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杨善洲的事迹说不完。

我以杨善洲为镜,不断扶正我的心志,脚踏实地,光明磊落,走好我平凡的人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看完“与杨善洲事迹有关的演讲稿”的人还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