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念知识一、艺术起源论1. 人类的童年:“人类的童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悟用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时,用以比喻蒙昧时代低级阶段,指的是人类史前文化的开始时期。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
2. 人类的造物活动: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制造工具最鲜明体现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工具造型的演变上可以充分看出人类自由创造的特征,也可看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 艺术产生的基础:①劳动造人,是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②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人,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4. 原始艺术的产生:①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
②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就开始试图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艺术的起源,于是西方出现了文艺女神缪斯的神话,中国出现了夏禹的儿子启偷记天帝的音乐并带回人间的传说。
5. 众说纷纭的艺术起源说:①艺术起源于“模仿”,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成分。
②艺术起源于“游戏”,仅从生理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③艺术起源于“表现”,东西方都有悠久历史,如汉代的《毛诗序》中就讲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④艺术起源于“巫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书中,最早提出这理论主张,原始人思维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考古发现,早期的造型艺术也与巫术有关。
⑤艺术起源于“劳动”,19世纪末以来,欧洲大陆,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学家就广为流传。
劳动造人,也是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从艺术发生学看,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6. 对诸多起源说的综合思考:①艺术起源于人类实践活动。
②这些说法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侧面探讨了艺术的产生,有助于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7. 艺术起源的多元与综合:①艺术的最初阶段,艺术可能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因素促成的。
②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认为,导致艺术产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与性欲冲动、劳动、战争、巫术等。
在此基础上,希尔恩进一步对艺术的起源进行了心理学研究,并且将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突出了艺术冲动和艺术表现的社会原因及人类学基础,揭示出艺术从非审美的功利性活动逐渐向审美活动过渡的发展历程。
8. 首创艺术与初始艺术:①19世纪末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它们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
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②而初始艺术是从人类开始劳动生产时,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至今。
二、艺术功能论1. 人类造物的功利目的(一般的):因为需要。
2. 艺术的社会作用:①中外古今思想家和文艺家们,发现艺术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智力开发功能、心理平衡功能、交际功能、启迪功能、预测功能、劝导功能等许多社会功能。
②审美价值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征,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③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主要有三种,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3. “文以载道”:①“文以载道”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北宋大儒周敦颐的《通书•文辞》当中,他说:“文,所以载道也。
”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大道信息的工具。
②“文以载道”是个排斥思想自由的原则。
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地吸收、融会其它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中不断充实和发展的。
所以,广义的“道”应该是人类传统和当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的标志。
4. 艺术服务论:①为满足审美需要而创作艺术。
②又为了更好的创作艺术,能使人们更好的审美而创作艺术,服务人们,而产生新的审美。
三、艺术种类论1. 人体器官的官能需要:①人类最基本的感觉无外乎是来自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视听艺术(如戏剧)。
②声音在任何文明中间都是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之一。
③在人类存在的每一个阶段里,艺术都在以其特定的形式来满足人们抒发不同的情感需要,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可能喜欢摇滚乐,中年人可能喜欢抒情的乡村音乐,蒙古草原的牧民们可能喜欢低沉喉音唱出的悠扬牧歌,中部非洲原始部落中的人们可能喜欢用简单的乐器敲打出的欢快节奏……它们之间从来都没有好坏的区别。
文人艺术并不一定比民间艺术更高级,大众艺术也并不一定比高雅艺术更庸俗。
2. 不同角度的艺术分类:①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②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③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④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⑤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
3. 文学和艺术:①文化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从文化结构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
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②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影响。
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对这些作家、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作品产生巨大影响。
4. 通行的六大类:①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②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视听艺术(戏剧)。
③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④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⑤近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最新分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动漫、游戏软件等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音乐剧)⑥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艺术区分为5大类: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
5. 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为应用,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方向为理论为主。
6. 周边艺术:①一是周边、边界、稀少人知道的艺术。
②二是除了一些大众知道的艺术,也就是一些才发现或还未发现的少数民族艺术或民俗艺术,只是知道的人太少,传播性不大。
四、艺术形态论1. 艺术语言:①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②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③文学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形象;绘画运用线条、色彩、明暗;音乐运用音响或声音;舞蹈运用人体的动作、姿势的变化。
2. 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序列:从原始人首次吹响海螺或贝壳发出低沉的声音,到古希腊人吹响芦苇制成的排箫,再到贝多芬的交响乐,肖邦的钢琴曲,现代的摇滚和乡村音乐,从原始人的舞蹈到唐人《霓裳羽衣舞赋》中:“被羽衣,披霓裳。
始逶迆而并进,终宛转以成行……退若游龙之乍婉,进如惊鸿之欲翔。
趋合规矩,步中圆方……似到蓬莱之殿,见舞仙童”,再到人们今日欣赏的火爆热烈的现代歌舞,从广播到摄影、电影,再到普及千家万户的电视……艺术在永不停息的变换。
3. 再现与表现:①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②艺术创造可以再现生动的自然,描写人们生活,更能够表现细腻丰富的心灵和情感。
要表现深刻的情感,在观众的心中产生共鸣,采用自然科学那种对事实材料进行概括、归纳、推理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4. 艺术三大形态的鼎立(写实派、浪漫派、观念派):⑴写实派:写实就是在人的大脑里面,一些区域对形、色彩、比例、平衡进行专门的感应、解析。
⑵浪漫派:①19世纪普遍存在的艺术信仰——音乐就是浪漫主义的灵魂,“浪漫主义的一切感觉、一切思想、诗意、体验和信仰都渴求于音乐,它要变为音乐。
”②浪漫主义强调主观表现。
③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作曲家抒发个人情感的理想园地。
⑶观念派:①其宗旨不在创造审美对象,而是让观者与艺术家进入同一审美观念,或一起进入一次审美行动。
②观念派艺术家所创造和命名的主要艺术形式有︰「过程艺术」、「大地艺术」、「身体艺术、身体雕塑或身体作品」、「反形式艺术」、「微型感情艺术」和「原始唯物主义」。
所有这些观念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一个观点,即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艺术,扮演轻松的所谓「审美」动作,诸如在街上走动或观赏大地作品,以及其他创作的纪录资料,并按照自己的审美反应对这种资料的意义作出评价。
五、艺术审美论1. 历史上功能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对立:①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②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③唯美主义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理论激情,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形式、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格调的多样化。
2. 哲学美学的出现:①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内,艺术与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着普遍性的根本规律。
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
②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③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用理性的方法来研究感性认识。
④美学的范围和对象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他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半规律。
3. 艺术的审美: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 艺术的形式美:①艺术美注重形式,但他不脱离内容,他是二者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