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写景类文章阅读写景类文章,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风景名胜,自然奇观,自然现象,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写景类文章的要点:一、写景文章的类别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风景名胜。
如课文《游漓江》《记金华的双龙洞》《骑马上天山》。
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四季的雨》《海滨仲夏夜》《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如课文《桂林山水》《故乡的水墨画》、《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1)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都是按空间顺序写。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如:课文《骑马上天山》中有这样的标志性提示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根据这样的顺序分成了三个自然段。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如:《鸟的天堂》、《观潮》(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三、理解写景文的层次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总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步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多用在游记中。
这时文中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
例:课文《骑马上天山》中,从文章的写作顺序就可以作出推断,因为文章的层次结构往往与写作顺序密切相关。
进入天山(首先看到的是雪山)——再往里走(雪线以下的森林)——再往里走(溪流和鲜花)。
随着作者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看到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三处的景物各不相同,分成三个自然段来写,文章结构就一目了然。
四、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写景的文章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对比、反复等。
运用修辞的目的一是使语言优美生动,二是突出景物特点。
比喻:⒈天山融化的雪水……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⒉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⒊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
排比: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丝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夸张: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过巴掌大。
反问:虽然天山这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五、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景的文章,作者并非仅仅写景,而是想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喜、好、厌、恶的思想感情。
通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写作方法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多数写景文章都是借助优美的风景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景物中。
2.动静结合。
《鸟的天堂》真题训练:开春在我们洞庭水乡,当春天刚刚伸出它的触须时,乡亲们就说:“开春了。
”春天到了为什么要说“开春”呢?我问乡亲们,乡亲们摇摇头,露出纯洁的笑来……这次回家探亲,三月刚刚被农民从农历上揭开。
一日,我倚门而望,池塘边的一排柳树一丝一缕地牵住了我的视线。
乍一看,那柳枝有点像老妇人散乱的发丝,凝视片刻,就觉有一团浅浅的绿在那里飘逸着。
眨一下眼,再看,那雾又好像深了一层,真有点湘绣中双面绣的那种艺术效果,半透明半朦胧的。
我便急急忙忙地看天,看水,看原野。
整个冬天,天空被沉沉的云紧锁着,现在三月一到,铅云四下里撤走,天洁净透明,蓝莹莹的,开阔了许多。
池塘和小河里的水,起先好呆板的,没有一点表情,有那么一天,一袭风从谁的袖筒里拂出来,水面上便起了丝绸般的皱褶,渐渐地生动了。
一些麻鸭用它们尖尖的嘴,也探测出了水的温度,欣喜地议论道:“嘎嘎嘎!佳佳佳!”天空、水面、草木……被囚禁了一冬天之后,这不都已一一像花朵一样舒展开了吗?可是,如果用词语来描绘,这只能说是“春来了”。
乡亲们为什么要说“开春”呢?我朝四野深处走去,洞庭平原坦荡无垠,在天空下敞开宽阔的胸怀。
乡亲们执了锹、锄这些祖传的农具,又来到了阔别一冬的田野,疏密有致地点缀着,成为一种风景。
按照传统的习惯,乡亲们在田里横一下竖一下地开挖一些小沟。
泥土还有些板结,但挖进去之后,土地深处似乎隐隐透出温馨的气息来。
如果仔细聆听,还听得到“吱吱”的声音,似乎是泥土感受到了一种召唤,在悄悄地松软。
乡亲们说,这是农事的第一页。
小沟开挖成后,是用来盛装春水的,暖暖的春水滋养土地哩。
等泥土完全泡熟了,那时候,犁田,耙田,播种,热热闹闹的春天就正式到来了。
啊,这不就是在“开春”么?开,就是一种劳动,一种创造。
春天,以及春天般美好的生活,就是这样开创出来的呀!如果说,“春开了”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那么,“开春”就完完全全地融进了人类的活动!我为这一顿悟激动得热血沸腾。
我的朴实的乡亲虽不懂什么修辞,但把“开”与“春”这两个普通的汉字组合在一起,便使它们具有了神奇的表达效果,生动而形象。
啊,开春啦!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阔别:(2)顿悟:2、按要求画句子。
(1)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用━━━画出“春开”和“开春”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过渡句。
(3)用~~画出画出一个拟人句。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啊,这不就是在“开春”么?”“这”具体指的是什么?②“我为这一顿悟激动得热血沸腾。
”“这一觉悟”具体指的是什么?4、文中写“我”倚门而望柳丝时,共看了几次?请你找出表示看的词语,并请你用文中的词语说明“我”对柳丝的感觉有哪些不同?5、请你说说“开春”和“春开了”有什么不同?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雷雨夏日的中午,连空气也发烫。
笔直的大道,无遮无盖地曝(bào pù)晒在阳光脚下。
路边的几株柳树,热得无精打采,低垂着枝条。
柏油路软绵绵的,一脚踩出一个浅浅的脚印。
一串汗珠摔下地,“吱”的一声,冒了一道白气,就没影了。
空气闷得人发慌……“热死了,热死了……”树上的知了拉开嗓子高叫着。
//方才还是烈日炎炎,万里蓝天不见一丝云絮。
一转眼,狂风尖厉地呼啸着,旋转着,把路边的几株柳树吹得七颠八倒。
“沙沙沙”,一些小沙子平地飞起,撞到窗子的玻璃上,发出声响。
不知谁的草帽,被风吹得像风筝似(sìshì)的,一翻一翻地飞向空中。
天色骤然暗下来,半空中一大块一大块墨灰色的云,差一点擦着楼顶,不一会儿就连成了一片,像块大墨布似的遮着天空,并且一点一点地压下来,压下来……“嚓!”闪电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气,它发怒了,用闪亮的宝剑挑(tiāo ti ǎo)破了黑幕布。
“轰隆隆!”雷公似(sìshì)乎也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它发怒了,用震耳欲聋的吼声震倒了黑云山。
不一会儿,“哒哒哒哒”,豆大的雨点急速地落下来了。
它敲打着柏油马路路面,敲打着玻璃窗,溅起白蒙蒙的水雾。
接着,一丝清凉的湿润的空气便沁入人的肺腑。
闪电不那么刺眼了,雷声不那么震耳了,雨幕不那么密集了……仅仅半个钟头,就雨过天晴了。
//这一阵雨,把整个天地洗刷一新。
你再看路边那几株柳树……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请打钩。
2、在下列括号中填上适当的量词。
几()柳树一()汗珠一()白气一()云絮一()墨布一()大雨3、在文中摘抄两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2)好处:4、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下的柳树?雨过天晴后的柳树是怎样的呢?请发挥想象把最后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写出来。
(1)路边的几株柳树,热得无精打采,低垂着枝条。
这是()下的柳树(2)一转眼,狂风尖厉地呼啸着,旋转着,把路边的几株柳树吹得七颠八倒。
这是()下的柳树(3)这一阵雨,把整个天地洗刷一新。
你再看路边那几株柳树……这是()下的柳树5、雨中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好词、好句、写法等方面)?秋的原野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
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
那塘边开满白花得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得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
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恍然:贪婪:平添: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1、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5、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巫峡赏雾巫山多雾。
因而有人叫它巫峡。
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
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
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
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
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
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
犹如一道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
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
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
一时让人想起恶劣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